任鈞的詩歌創(chuàng)作于革命策源地的廣東。二十世紀初期舊制度的腐朽頑抗、人民的苦難重重、革命斗爭的此起彼伏,目睹這一切,使身激流中的青少年產生強烈的愛憎感,選擇了無產階級文藝的行列。青年詩人任鈞在“左聯(lián)”東京分盟時期,以極大的熱情訪問了不少日本的知名作家,如秋田雨雀、小林多喜二、德永直、森山啟等,這些鮮活的文學實踐以及其后翻譯的不少日本文學作品,使任鈞在其文學生涯中,得以積累寶貴的文學沉淀,從而更堅定了其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道路。當祖國山河遭到日寇踐踏、凌辱時,詩人以詩筆為武器,以諷刺詩的形式,對侵略者和國內外不抵抗主義者(綏靖主義)嬉笑怒罵,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1936年出版的《冷熱集》被著名文學家阿英(錢杏郎)評介為“中國第一本諷刺新詩”,“一種新的開拓”,“以詩的技能,來暴露從政治一直到社會的黑暗,以嫉惡如仇的情感,來刺這些丑惡”。這個時期,任鈞寫了大量諷刺詩,詩歌創(chuàng)作已成為詩人手中的利箭和匕首,來捍衛(wèi)祖國母親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