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史解讀》主要參考“二十五史”中的《南史》、《宋書》、《梁書》、《陳書》和《南齊書》編撰而成,介紹了南朝宋、齊、梁、陳的歷史。 《南史》共八十卷,是唐朝人李延壽在其父李大師固有成果的基礎上所撰,它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朝歷史為一體的紀傳體歷史著作,所記錄的歷史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止于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對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 李大師是相州(今河北臨漳縣)人,曾參加隋朝末年竇建德的農民起義軍政權,官至尚書禮部侍郎,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由于南北朝時期各朝代都比較短暫,所以用斷代方式寫成的各朝史書都是彼此孤立的,在內容方面顯得冗雜重復,各朝之間又缺乏有機的聯系,更有甚者,各史書之間還有矛盾之處。鑒于此,李大師打算仿照《吳越春秋》的模式撰寫編年體的南、北史,打通各代,可惜未能完成而病故。 李大師去世以后,其子李延壽繼承父親遺志,繼續(xù)編撰南、北史的工作。李延壽,字遐齡,生年不可考,約卒于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是唐朝初年的歷史學家,曾任符璽郎等職。唐太宗時,他曾先后參加《隋書》紀、傳、志和《晉書》的編寫工作,還參與過唐朝“國史”的編纂。李延壽在其父的基礎上,改編年體為紀傳體,將《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四書進行刪節(jié),重新編纂,著成《南史》,此書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被朝廷批準流傳。 《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表、志,其中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本紀中包括《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和《陳本紀》二卷。列傳中除專傳外,還有“類傳”九種。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后,以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為主線編為紀傳,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相對于南朝四史來說,《南史》打通朝代,改以歷史時限為斷代,刪去了很多空洞的奏章詔表等材料,增加了一些唐代以后很難見到的史料,自然有它很多的優(yōu)點。但是,《南史》也有一些缺陷,比如由于對南朝四史中的史料刪節(jié)過多,雖然在敘事方面更加清晰突出,但也刪節(jié)了一些重要的史料,甚至有刪節(jié)致誤者;由于《南史》無表和志,所以對于典章制度涉及不多;另外,《南史》中還有一些內容和《北史》重復。就其風格來說,《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為南朝沈約所撰,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至劉準七代帝王近六十年的歷史,全書一百卷,其中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是南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聲律學家,去世后被謚為“隱”,因此后世亦稱“隱侯”。沈約修《宋書》主要參考了何承天、徐爰等所著宋史舊本,刪節(jié)了與晉史相重復的內容,并加入了一些其他史料。該書成于南齊時期,以資料繁富而著稱于史林,是研究劉宋一朝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志的部分內容尤其豐富,紀傳則敘事詳密,其中又收錄了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嫌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南齊書》為齊梁皇族蕭子顯所撰,原書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該書原名《齊書》,后為了區(qū)別于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主要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的歷史,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作者蕭子顯,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南朝歷史學家和文學家?!赌淆R書》文字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 《梁書》和《陳書》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所撰,《梁書》主要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陳書》主要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歷史。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歷經梁、陳、隋三朝,入隋后于文帝開皇九年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及完成就去世了,其子完成了這一工作。《梁書》五十六卷,其中帝紀六卷,余者為列傳;《陳書》共三十六卷,其中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二者皆無表、志。所不同者,《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于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