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朝時代,人們聚居成落的地方叫“邑”,即城邑。都城與一般城邑不同之處是城邑中有宗廟,宗廟是商王朝最高權利的象征。鄭州在3600年前是商王仲丁的都城瞰(鄭州),但這座都城在幾千年大起大落的歷史變革中被塵封起來了。當商代都城的面貌再次進入鄭州人的視線時,時光已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對于鄭州市的小學教師韓維周來說,1950年的金秋是一個收獲的日子,而且是意外的大收獲。 。韓維周除了教書育人之外,還酷愛考古。那時,他經常在鄭州南郊二里崗一帶尋寶似的采集一些遺棄之物,進行觀察和研究。有一次,他在二里崗采集時,拾到了一些陶器片和小石器。陶片上有繩紋,小石器也磨得很光。他反復把看,眼里放射出光芒,好像與這些碎片爛石有了交流。這在他熱愛考古的歷史上見所未見、感所未感。為了印證這種新奇信息的現(xiàn)實性,他不敢怠慢,將陶片和石塊送到鄭州市文物部門作科學鑒定。鑒定結果出來了,韓老師拾到的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被確認是商朝的遺物,距今已有3500多年了。消息不翼而飛,在文物考古界,不異于聽到一聲原子彈的爆炸,許多考古人的目光投向了鄭州,投向了鄭州的商代遺物。于是,眾多的專家、學者、考古人員開始了尋找這個王朝身影的工作。1952年10月,中央文化部、北京大學和考古研究所舉辦了考古工作者訓練班,而商代遺物發(fā)現(xiàn)地鄭州,成了他們考古發(fā)掘的實習點。實習性的發(fā)掘中,又發(fā)掘出許多商代遺物。商朝都城的面目逐漸明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