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國電影百年誕辰之年,也是中國電影耕耘與收獲的百年,更是中國電影曲折與艱辛發(fā)展的百年。中國電影記錄了中國的社會變遷、歷史的發(fā)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而電影老海報則以它特有的藝術價值和魅力,來引發(fā)人們對經典影片的懷念情愫。這套紀念叢書將百年電影珍貴的海報和文字資料匯集成冊,一幅幅展現在人們眼簾中永遠鮮活的藝術形象,不禁讓人油然生起無限的緬懷之情。本書是叢書之一,收錄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海報,這一復蘇年代的電影海報受特殊政治的影響具有獨特的魅力,也融入了一些新風,如色彩運用得較為和諧自然,人物形象描繪趨向于生活化,這些都表達出人們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復蘇的年代雖然我們不愿回憶那段特殊的歷史,雖然我們不愿再揭開傷疤,但歷史終將是歷史,它留給人們太多的反思和警示。在“文革”陰影的籠罩下,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1976年間,新中國的電影繼續(xù)著荒蕪的年代。但是,也不能說這一時期電影生產一片空白,“樣板戲”電影便是“文革”期間“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產物。樣板戲電影于1969 1972年問問世,它們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因此出現了全國八億人民只能看樣板戲的現象。由于受“三突出”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的嚴重束縛,這一時期的電影海報創(chuàng)作的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痕跡非常明顯,甚至連構圖方法也都雷同,破壞了海報作為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基本上就是一種政治宣傳工具。爾后出現的一批影片如《山花》《風雨里程》《決裂》等,表現了所謂的階級斗爭,不太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應該嚴肅指出。在此期間還有一些重拍影片問世,如《萬水千山》《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洪圖》等,它們雖然在拍攝技法及其技術運用上大大超過了原版影片,但由于受文藝創(chuàng)作主流的影響,也影響了它們的藝術成就,但這些電影海報的創(chuàng)作多少融入了一些新風,如色彩運用得較為和諧自然,人物形象描繪趨向于生活化,這些都表達出人們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春風化雨,隨著“四人幫”被粉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新中國迎來了三十周年的慶典,被埋在凍土中的種子終于復蘇并破土而出,新中國的電影再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977年生產故事影片約18部,1978年升至40多部,而1979年更是創(chuàng)新的一年,噴發(fā)的一年,該年全國電影觀眾達293.1億人次,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這一時期的電影海報創(chuàng)作也體現出徘徊、觀望、嘗試的心理,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突破了一些概念化的因素,就其創(chuàng)作理念及其表現手法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表達出個性解放和藝術風格上的百花齊放。特殊的政治造就了特殊的歷史,特殊的歷史造就了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年代演繹了特殊的故事,這些都在作為當時重要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電影中得以一一記錄,盡管有些公式化、概念化,但它們畢競是特定歷史的特殊產物。作為電影衍生品之一的電影海報也都擁有了這些特性,同時也擁有了珍貴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