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風格上引進了當時歐美流行的新建筑樣式,尤其是民用建筑的新樣式。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南灣興建的一系列樓宇,有公司辦事處、貴族豪宅和政府官邸,這些新的建筑通常在樓宇正面的二層設置向外展開的挑臺,形成宏偉的外觀,裝飾相對簡潔。有些建筑吸收了巴洛克的構圖手法,例如圣約瑟修院教堂,建在寬闊石階之上,其前立面凹凸有致,加在兩座塔樓之間,中心頂端設計了一個富有凸凹變化的三角楣,雄偉的穹隆圓頂矗立在教堂的十字廳的結構之上,整個造型表現出一種動感,具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在這一時期,由于當時華人居民不斷增加,在內港地區(qū)尤其是小市場和葡萄牙人城市的交界地區(qū),即今日的營地大街、打攪圍、木橋街、爛鬼樓巷之間,興建了一大批傳統中式居住建筑。與此同時也新建了一些小型的廟宇,如蓮峰廟、蓮溪廟、水月宮和關帝廟等。19世紀初,城市結構逐漸改變,通過填海造地創(chuàng)造了新的空間,一大批現代風格的新建筑應運而生,傳統與創(chuàng)新的奇妙結合成為這一時期建筑藝術的特征。在今天的海邊新街區(qū)和路環(huán)島的十月初五街,首次采用幾何圖式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完整規(guī)劃,同時順應城市建設新的潮流,開辟了城市公園,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塑造綠色城市景觀,這些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舉措成為19世紀下半葉澳門大規(guī)模建立公園和綠地的開端。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