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所思:哲學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哲學》是筆者近十余年有關論著的選輯,所討論的,主要是哲學的歷史和哲學的理論。如筆者一再強調的,在哲學領域中,史和思、哲學和哲學史無法截然分離。無論在中國哲學的歷史上,抑或西方哲學的演進中,現(xiàn)在被筆者們作為哲學史對象來考察、研究的體系,在其形成之際,更多地呈現(xiàn)為理論思考的結晶。換言之,它們在成為哲學的歷史之前,首先是哲學的理論。史和思、哲學史和哲學理論的如上聯(lián)系,決定了筆者們既不能就史而論史,也不能離開史來從事哲學的思考。不過,肯定史與思的統(tǒng)一,并不是說,在具體的研究中不能有所側重。事實上,從研究的過程看,不同的論題,往往指向不同的對象;后者既可以通過“史”的形式呈現(xiàn),也可以展開為“思”的形態(tài)。與之相應,根據具體對象與內容的不同側重,《思與所思:哲學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哲學》也相應地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側重于“史”,下篇則首先關注于“思”。當然二者雖有所側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總是滲入了“思”的視域;“思”的展開,則始終以“史”為源。“史與思”和“思與史”,既試圖展示上下篇的不同側重,又同時肯定了二者的相關性。在“史與思”的總題下,所收論著主要涉及中國哲學史。就問題而言,包括善與真的追問、為何“在”與如何“在”的反思、天與人的辨析、存在與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學派而言,討論的對象兼及儒家與道家、玄學與理學;就歷史時期而言,所論之域涉及先秦、魏晉、宋明,以及近現(xiàn)代和當代。從考察的方式看,這里試圖體現(xiàn)問題與思潮、人物與學派、古典與現(xiàn)代的互動與呼應;這一研究進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國哲學的智慧歷程。以“思與史”為篇目,論題更多地以哲學本身的理論為對象。從何為哲學的追問,到知性思維及主體間關系的闡釋;從科學與人文的界定,到現(xiàn)代性的考察;從德性的討論,到倫理的辨析;從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與正義的關切;從揚棄存在與價值的分離,到走向真善美的統(tǒng)一,以“史”為背景的“思”從不同的方面回到人與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實的存在。從更廣的視域看,蘊含“思”融,同時又涉及“思”與“所思”之“史”與本于“史”之“思”的互的關系。所思當然不限于“史”:在終極的意義上,它以人與人的世界為其本源,但“史”無疑又從一個方面將“思”引向存在本身。思與史所體現(xiàn)的思與所思的統(tǒng)一,賦予哲學的智慧以具體的內涵。當然,作為十余年問論著的輯錄,《思與所思:哲學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哲學》在文獻引征(包括所用文獻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時期的痕跡。為存歷史的原貌,此次收錄時,對這些形式或實質的印記,基本上未作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