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熱昏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于杭州街頭,并在杭州、上海、蘇州等地產生過一定的影響?,F(xiàn)在人們一提“小熱昏”,往往將它與“賣梨膏糖”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小熱昏的起源雖然有種種說法,但溯本究源大家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源于清末杭州街頭的“說朝報”。“朝報”,顧名思義,自然是早上賣的報紙,多系杭州的地方小報,內容自然也是當?shù)睾推渌胤降男侣?。由于受到當時印刷技術的限制,朝報都是石印的,因此質量較差。為了吸引讀者,招徠過往行人前來買報,不少賣報人,一面當當當?shù)厍弥¤?,一面用大家耳熟能詳?shù)暮贾莘窖阅畛鰣蠹埳峡堑闹饕侣剝热?,時間一長,人們便把這種兜售報紙的獨特形式稱之為“說朝報”。現(xiàn)在公認的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杭州小熱昏的開山鼻祖是著名藝人杜寶林。杜寶林并非出身藝術世家,其父在杭城弼教坊開木魚店,但杜寶林卻生性喜愛文藝,無意繼承父業(yè)。大約在1904年,他曾向浪跡江湖的蘇州藝人陳長生(藝名馬得利)學唱過民間小曲。后來當杜寶林看到用“說朝報”賣報的形式比較單一,且生意無大起色時,便在“說”的基礎上加上了“唱”,他運用以前學過的民間小調,結合朝報上刊登的新聞內容,自編自演節(jié)目,在“說朝報”的基礎上發(fā)展為“說唱朝報”,如此一來,表現(xiàn)手法豐富了,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由于“說唱朝報”這種形式生動活潑、滑稽詼諧,內容幽默風趣,唱詞俚俗易懂,唱腔又是群眾喜聞樂聽的民間小曲,因此,這種“說新聞、唱朝報”的新形式,自然也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當時杭州流行著一句俗語:“大生意開當,小生意賣糖?!苯诸^唱小熱昏的賣藝者往往以賣梨膏糖作為自己賴以謀生的手段。杜寶林便嘗試著將這種說唱兼?zhèn)?、貼近民眾的說唱形式移植到賣梨膏糖上來。這種邊賣梨膏糖邊說唱,不僅時間上更為靈活,而且收入也比“賣朝報”多了不少。從此這種深受民間歡迎的說唱形式便與賣梨膏糖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實,以唱曲帶動賣糖,這種形式不獨南方特有,用吟唱的方式沿街叫賣推銷商品在北方也不鮮見。如今北方一些地方的賣貨郎或推車或挑擔,根據所賣貨物的特點,邊行走邊吟唱,已成為民間民俗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據有的曲藝考家考證,用說唱的形式來推銷梨膏糖,早期曾經見過,但僅是賣糖的一種促銷手段。它與杜寶林開創(chuàng)的小熱昏,開說新聞等能形成獨立的說唱形式是不相同的。按照賣糖行業(yè)的說法,以唱曲來帶動賣糖的分為“文賣”和“武賣”兩種。所謂“文賣”即賣糖人為招徠顧客,一面熬糖,一面銼藥末,在這個過程中邊做糖邊作一些吟誦式的吟唱,如“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藥味熏香料;山楂麥芽能消食,使君子能打小兒癆”等等,唱詞內容也多以介紹梨膏糖的藥物、藥性、藥效等宣傳詞為主,而且賣糖的場所也是相對固定的,這種“文賣”的形式與藝術表演的關系不太密切。所謂“武賣”,是將梨膏糖事先熬制好,做成成品后,在街頭巷尾作場時以唱小曲、說笑話來招徠買主。此時的“武賣”多為一人獨檔,唱說并重。唱以民間小調為主,配以小鑼、三敲板(一作三巧板)等樂器伴奏來烘托氣氛;說主要講一些能夠引人發(fā)噱的古今小笑話,俗稱“小賣口”。相對于“文賣”的定點(有固定場所),“武賣”藝人則多浪跡江湖,流動于浙、滬、蘇一帶作場賣糖獻藝。據現(xiàn)有資料,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最早的賣糖人應是應貴山和趙阿福(藝名天官賜),稍后是陳長生較有影響。有些研究者稱陳為應貴山的徒弟,也有人認為陳為趙阿福的學生,當然也有可能陳向這兩人均學過藝。杭州人杜寶林早年曾拜陳長生為師,他虛心好學,加之天資聰穎,因而繼承了老師不少演唱風格。1911年他與老師在蘇州分手后回到杭州,從此開始了獨立唱曲賣梨膏糖的演藝生涯。他一人獨檔,唱說兼重,在作場時,用敲擊各種變化的小鑼來作為伴奏樂器。應該說此時的演唱還是一種養(yǎng)家糊口的謀生手段。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