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文明古國,富有優(yōu)良的禮儀文化傳統(tǒng),素有“札儀之邦”的美稱。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注重“禮尚往來”的社交禮節(jié),形成了熱情好客、文明禮貌的傳統(tǒng)美德。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在這一傳統(tǒng)美德熏陶和培育下,使中華民族以艮好的禮儀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全民族禮儀文化的普及與提高,我國人民的禮儀風貌和思想道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人與人之間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以及團結友愛的關系。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公而忘私、見義勇為的良好社會風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提到了重要地位。我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活動日益增多,禮儀的社會作用和應用價值日益明顯,社會的禮儀教育巳深入人心,人人都在為樹立良好的禮儀風尚作出自己的努力。社會交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反映,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組織交往范圍的擴大,組織與公眾、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社會聯系得到了增強,需要組織運用公關禮儀規(guī)范來改善與公眾的關系,溝通各種社會交往的聯系渠道,完善組織形象,為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