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小傳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生于約公元前390年,約公元前305年去世。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地位與孔子比肩,被稱為“亞圣”。人們常將孔、孟并提,把他們的思想學說稱為“孔孟之道”。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們整理為《孟子》一書,共7篇,3、4萬余字。孟子曾在青年時期赴魯學習儒學,精通《詩》、《書》、《春秋》等經典著作,經過不斷苦學和深入鉆研,終于成為了儒家學派的權威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精華是把孔子的“仁學”思想加以繼承和發(fā)展,提出“仁政”學說。當時,各國諸侯都想以武力的辦法統(tǒng)一天下,孟子堅決反對商鞅等人的富國強兵之術,認為只有施行“仁政”即“以德服人”的“王道”,用“仁愛”之心去對待人民,才能統(tǒng)一天下,人民也才能安居樂業(yè)。進而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早期民本思想。孟子終生崇拜孔子,學習孔子,所以,孟子從事教育,聚徒講學,傳授知識,周游列國,執(zhí)著地宣傳“仁政”的治國理想,為“仁政”理想奔波奮斗了大半生。老年回歸故里,講學著書,為發(fā)揚儒家學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