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語: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語: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公歷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歷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俄國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出生于世襲貴族之家,生于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屠格涅夫的媽媽脾氣很不好,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后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yè),畢業(yè)后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后轉入圣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xiàn)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屠格涅夫的創(chuàng)作生涯始于大學時代 。1834年寫成處女作詩劇《斯杰諾》,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1843年發(fā)表的敘事詩《巴拉莎》標志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xiàn)實主義,別林斯基從這部詩作中看出了作者“獨特的才華”。此后他逐漸轉向了散文創(chuàng)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fā)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他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50年代初發(fā)表的中篇小說如《多余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劇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