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全唐詩續(xù)補遺卷一初唐一李淵高祖為秦王制詩初太宗為秦王,高祖制詩云云。帝于宮西造宅初成,高祖送玉璽以至帝所,縉紳先生相謂曰:“詩及玉璽,蓋奉國之祥瑞者歟?!苯癜矗骸度圃姺怖芬鸷嘀^唐初無五星聯聚之事,疑其偽托。曾見陜西鄠縣有大業(yè)三年鄭州刺史李淵為子世民祈疾疏石刻拓本,孫星衍《訪碑錄》亦收載。圣德合天地,五宿連珠見。和風拂世民,上下同歡宴?!秲愿敗范弧兜弁醪俊ふ鲬防钍烂裉陬}龜峰山在麻城縣乾坤造化有神功,勝地安然氣象雄。馬跡印開蒼石上,龜頭橫插白云中。山高每有神仙過,寺號能仁天子封。試劍石邊風拂拂,虎跑泉內水溶溶。龍吟南嶺崎山雨,虎嘯東林什子風。舍利塔中遺釋子,觀音崖上禮慈容。天開云現琉璃碧,日落霞明瑪瑙紅。巖畔芊芊羅漢草,領頭郁郁大夫松。望龜亭內迎仙客,噴雪崖前活水通。萬里黎民皆潤澤,一堂賢圣總虛空。游山宰相書名字,采藥仙人留跡蹤。任是丹青描不就,恍疑身世九霄宮?!逗胫吸S州府志》七《藝文》武則天后游石淙詩并序若夫圓嶠方壺,涉滄波而靡際;金臺玉闕,陟玄圃而無階。惟聞《山?!分?,空覽《神仙》之記。爰有石淙者,即平樂澗也。爾其近接嵩領,俯屆箕峰,瞻少室兮若蓮,睇潁川兮如帶。既而躡崎嶇之山徑,蔭蒙密之藤蘿,洶涌洪湍,落虛潭而送響;高低翠壁,列幽澗而開筵。密葉舒帷,屏梅氛而蕩燠;疏松引吹,清麥候以含涼。就林藪而王心神,對煙霞而滌塵累。森沉丘壑,即是桃源;淼漫平流,還浮竹箭。〔紉〕(網)薛荔而成帳,聳蓮石而如樓。洞口全開,溜千年之芳髓,山腰半坼,吐十里之香粳。無煩昆閬之游,自然形勢之所。當使人題彩翰,各寫瓊篇,庶無滯于幽棲,冀不孤于泉石。各題四韻,咸賦七言?!豆沤駡D書集成·山川典》六○《嵩山部》。今按:此詩在《全唐詩》有詩無序,而《全唐詩》一般有詩有序者,大都全錄,此系遺漏?,F特補序,詩不重錄。又《圖書集成》同卷,作嵩山石淙侍宴應制者,有宋之問、沈佺期、蘇味道、李嶠諸人。①①據《金石萃編》卷六十三校改。許敬宗遼左雪中登樓歲杪崇朝雪,天涯絕塞城。凍云連海色,枯木助風聲。本書前言全唐詩續(xù)補遺前言唐詩體制繁復。前承樂府、古風,后啟律詩、雜言,抒情、說理、敘事、寫景,蔚為大觀。上自達官,下至隱逸,文士筆述,民間口傳,遍地開花,豐富多彩。它在中國詩壇上,也在世界詩歌史上,都占有并將永久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唐、宋、元至明中葉以前,唐詩選本多,而全集少。明中期以后,漸有人重視唐詩全集的編刻,但斷代分期出書,流傳極少。如隆慶時吳琯等《唐詩紀》,只成初唐、盛唐。至清康熙四十五、六年間,才開始根據胡震亨《唐音統(tǒng)簽》及錢謙益、季振宜連接編輯的《全唐詩集》(只有稿本。初稿為不同版本的詩集拼成,有抄有刻,我曾寫出目錄,留備參考。該稿現在臺灣。清內府舊藏是重抄稿本。)綜合改編成為現時仍在通行的《全唐詩》?!度圃姟饭簿虐倬?,收詩五萬馀首。因當時急于求成,存在不少缺點錯誤。近代有不少人,如劉師培、李嘉言等提出勘誤和改編的意見,偶然也提到尚有可補之詩。日本河世寧能早在我國乾隆時期進行《全唐詩》的輯逸工作,雖然所輯有限,又多屬摘句,最后附李嶠幾首詩的校異,也還是值得歡迎的。近半個世紀中,有羅振玉、王重民,包括最近舒學等,單從敦煌遺書中先后輯出唐人遺詩共約一百八十首。只限于文士的雅言詩,而未收民間的口語詩,終令人對唐詩有不全之感。我在較長時期,對全漢至隋詩、全唐詩,都留心輯補,隨見隨鈔,各有積稿?,F中華書局以《全唐詩》先行再版,廣征補遺。最近一年多,我根據原輯加工,僅就手邊可利用的書,加以鈔補,五百五十馀人,詩一千馀首,摘句(一聯一韻作為一句)二百三十以上,詞三十一首,編為二十一卷?,F時的工作以補為主,但也以補帶校。如不事先反復細校,則又不知缺在何處。多卷集的大家、名家,比較難補,而零句比全詩更難補。古今學者中,雖對某一家某一集,進行過專門的研究,而竟不知何者可補,或雖補而反誤。明、清刻本中,誤補者更多一些。如《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張籍集》,極為錯亂,有《臺城》及其他十題,共十七首,實為劉禹錫詩,《楊柳送客》等四首,為李益詩,竟大量收入。席刻《唐詩百名家集》中,《馬戴集》比《全唐詩》多出《早秋宿崔業(yè)居處》以下九首,皆為秦系詩,又席刻百家有《于鄴集》,江標五十家小集有《于武陵集》?!短圃娂o事》及《全唐詩》都分作二家,據《唐才子傳》,武陵為鄴之字,實為一個。也有些詩,見于兩家以上,不能肯定為某一人詩者,保留詩題,文字出入較大者并存。有些詩雖有疑問,如王維樂府詩等,也作為附錄保存,留待后來學者參考。以上這些情況,都在詩前、詩后或詩人小傳中,加以說明。體例問題:現在略依原書凡例,如已有傳的,就不再錄,沒有傳而可以查到的,就略補小傳。如暫時查不出,就參照原書前后人次,訂其時代。否則統(tǒng)依姓名筆劃,集中放在“無世次”一卷之中。本輯稿每詩后面,都注明出處。所附小傳及詩解等,大都引用原文,形式近于《宋詩紀事》。原書補遺、歌謠、神仙等詩,也是如此。不過有詳、有略、也有遺漏,又多數不注出處。這對以后??被蚋木帯度圃姟罚幸欢ɡщy。本輯稿破除以往慣例,不論帝王將相、朝野人士、婦女、僧道,都按時代先后排列。缺姓名而有時代,或有關人物可尋,也依照上例列入。本輯稿略依《唐詩品匯》及《詩藪》、《唐音癸簽》所論,暫分為初、盛、中、晚。五代十國補詩較多,(李調元《全五代詩》晚于《全唐詩》,缺漏還很多。)題作《全唐五代詩續(xù)補遺》,也是可以的。胡震亨對胡應麟的論述,比較佩服。但初、盛、中、晚,具體細分,又不盡相同。如應麟以李適、孫逖為盛唐,震亨改為初唐;應麟以包融為初唐,劉方平為中唐,震亨都改為盛唐;應麟以元載、蘇渙為盛唐,震亨改為中唐;應麟以魏暮、孫元宴為中唐,震亨又改為晚唐;應麟以杜荀鶴、沈彬、陳陶、黃滔等為晚唐,震亨改為閏唐(即五代十國)。而初、盛、中、晚之中,又各有先后,至于五代十國詩在《全唐詩》中混而不分,現也略依《全五代詩》并參照《五代史》、《十國春秋》加以區(qū)分。本稿是繼《全唐詩》原有補遺輯補的,故稱《續(xù)補遺》。筆者限于時間和水平,目前只能勉成此初稿,難免有誤有漏,至于修改補充,更準確地加以排比,則有待今后進一步的努力。童養(yǎng)年于安徽大學一九八○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