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柵欄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古老商業(yè)街區(qū),它的輝煌與繁盛在北京首屈一指,其旺盛的生命力綿延至今而不衰。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這一地區(qū)金融、飲食、服務、醫(yī)療以及文藝演出事業(yè)的興旺,因此對北京人而言,前門大柵欄絕不僅僅是購物的理想之所,同時也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前門大柵欄雖然自明代始即已成為北京城內最繁華的商業(yè)地區(qū),然探索這塊商業(yè)寶地的歷史發(fā)展腳步,其商業(yè)之興最早卻可上溯至元代。通惠河——前門地區(qū)商業(yè)之興北京城的前身遼南京與金中都最初都位于廣安門一帶。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琉璃廠的施工中,偶然發(fā)現了遼御史大夫李內貞的墓葬,墓志云:“葬于京東燕下鄉(xiāng)海王村”。我國古代,墓葬一般都置于郊外,海王村墓葬的發(fā)現正說明位于琉璃廠之東的今前門大柵欄地區(qū),在遼金時期,實為遼南京與金中都城之東郊曠地。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忽必烈于開平稱帝后來到燕京,因金宮已在戰(zhàn)爭中被毀,無法繼續(xù)使用,只好暫時住在位于北海瓊華島上的金離宮大寧宮之內。這里的優(yōu)良環(huán)境與秀麗景色給忽必烈留下了強烈印象,不久,忽必烈決定定都燕京,并放棄金中都,在其東北以瓊華島為中心另建新城,改稱大都。元大都于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新城告竣,共歷時18年。元大都的南墻約在今東西長安街的北側,共設三門,中日麗正門,東日文明門,西日順承門。其中,麗正門的位置約在今天安門左近,文明門約在今東單路口,順承門約在今西單路口,由此可知,前門大柵欄地區(qū)在元代正處大都城之南郊,而今前門大街就是元大都麗正門外的通衢大道。忽必烈定都燕京之后,大都城的糧食與物資主要仰仗南方供給,但南方漕糧沿大運河運達通州之后,只能陸運進京,耗資甚大,因此如何解決漕運,保證元大都的物資供應已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時任都水監(jiān)的郭守敬向忽必烈諫言,開鑿大都至通州的運糧河,以解決漕運難題。河道的具體走向是:自昌平別引白浮泉諸水,西折南轉,向東入大都城,南匯積水潭,然后沿皇城東墻向南,出大都城后折而向東,一直抵達通州。郭守敬的諫言很快得到忽必烈的首肯,第二年動工開鑿,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河道開通之際,正值忽必烈過積水潭,見河內舳艫蔽水,盛況空前,遂賜名通惠河。通惠河自今天安門東側出大都南墻后向東流經的河道,約在今東長安街之南,前門東大街之北。通惠河開鑿之后,為南北經濟交流提供了新的交通通道,南方漕船從此便可暢通無阻直達大都城內的積水潭。在漕糧沿河北運之際,南方的商旅也乘機攜帶貨物搭載漕船沿河北上,販貨至大都。這些商人到達大都后,一部分便在麗正門、文明門之外,搭建棚房,進行貿易活動,這些地方正好就是今前門與崇文門一帶。元李洧孫曾做有一首《大都賦》,賦云:“鑿會通之河,而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徑抵輦下?!薄巴m其市,則征寬于關,旅悅于途?!陛傁录粗付汲?,賦中所說的“徑抵輦下”,“往適其市”,正是通惠河開鑿之后,南方商人往來大都經商的情景。在南來商人的經營下,很快便在元大都南墻麗正門、文明門之外形成了一些市場。這些市場之所以會選擇麗正門之外,除了這里位經運河沿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征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