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琉璃廠地區(qū)的歷史變遷中,有幾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成為它的轉折點。元代在此出現(xiàn)琉璃窯是一個重要的點,明設琉璃廠衙是一個重點,嘉靖年修筑北京城的外羅城則是又一次影響重大的事件。明代滅亡元朝以后?蒙古統(tǒng)治者退守漠北。但其依舊時常南進,騷擾明朝統(tǒng)治的地區(qū),甚至直接逼近北京城,對明王朝構成一定的威脅。實際上,在明代前期,北京城一直處于蒙古騎兵的威脅之下。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剌軍大舉南下,明英宗率軍親征,結果在八月土木堡之戰(zhàn)中兵敗被俘。十月,瓦剌軍裹挾明英宗攻到北京城下,于謙等率軍在德勝門、西直門和彰儀門連續(xù)打敗也先的瓦剌軍,終于保住北京城沒有陷落,這就是北京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景泰年間以后,蒙古騎兵還時常南進攻擊。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八月,俺笞汗率蒙古兵逼近北京,打到東直門外,這就是明史上的“庚戌之變”。蒙古騎兵的不斷侵擾,讓明代統(tǒng)治者頭疼不已,特別是動輒就危及北京城的安全,更使得明代的皇帝為此坐臥不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采納大臣們的建議,開始修筑北京外城,以期加強北京的城防能力。原計劃外城城墻周長一百二十多里,將原北京城包圍起來變成內城。但明代歷經前幾朝的反復和磨難,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已經難以為繼,僅僅修筑了南城城墻就無力支撐下去。不得已將已修筑的南城城墻兩端與原來的北京城的城墻相連接,并新增加了七座城門,即:南面的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東側的廣渠門、東北隅的東便門,西側的廣寧門(清道光年為避道光皇帝名諱而改為廣安門)、西北隅的西便門。北京城南的外城擴建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竣工,從此北京城南郊的大片區(qū)域被包含在外城城區(qū)之內,北京城也由原來的正方形變成后來的“凸”字形。老百姓后來習慣將嘉靖年修筑的外城稱作“外羅城”。北京外羅城的修建,使得琉璃廠地區(qū)由原來北京城的郊外變成城內。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稱原北京城為內城,稱外羅城為外城。由于北京的外城是后補修的,沒有原北京城那樣嚴格的規(guī)劃,因此其街巷不像內城那樣在嚴謹?shù)囊?guī)劃下南北有井有條的街巷格局。特別是琉璃廠附近保留下很多像鐵拐李斜街、王廣福斜街以及上斜街和下斜街等那樣的斜街,更多地保持了原來民間自然形成的街巷道路格局。北京南城的斜街最早起源于元代初年。金被滅亡以后,原來的金中都宮殿完全被毀,但金中都城內的民居還仍舊保留了一部分。元代在金中都的東北重新修建了元大都城,其城南的各個城門在今天的長安街一線。金中都留存的居民去元大都城,往往是從金中都原來東面的宣曜門、陽春門出來,向東北方向行走,進元大都南面的麗正門。此外,這里的居民點和街道在沒有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前提下,人們都是比較自由地選擇路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