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至1965年,對美國華人社會來說,是一段動蕩不安的歲月,剛經歷二戰(zhàn)的洗禮,又繼之以冷戰(zhàn)的煎熬。面對種族主義的隔離,意識形態(tài)的紛爭,華人以其驚人的忍耐力和超人的智慧,創(chuàng)建起一個獨特、繁榮的族裔社會。本書以史學家的嚴謹,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口述材料,為我們展現了華人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奮斗史。同時,本書又以清晰靈動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鮮活的時代親歷者。也正是因為此,本書獲得了美國亞美研究協會2003年度最佳歷史著作獎。本書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對1940—1965年間的華人社會加以探討。在西方人的眼睛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后、不堪一擊而又缺乏文明的國度。由于華人膚色不同于白種人,他們長期以來在美國被列入劣等種族的范圍。美國《移民法》對華人尤為苛刻;政府官員在入境口岸也對來自中國的移民特別加以非難。到了20世紀40年代,雖然法律對中國移民有所放松,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卻變得更為復雜。書中的主要人物,即1965年以前移民美國的華人,大多是來自中國農村的普通老百姓。這些人教育程度有限,不懂英語,但是卻能夠與美國政府的移民官員百般周旋,突破當時《移民法》對他們所設置的種種障礙。華人在環(huán)境極其惡劣的年代里能夠在美國奮斗生存,并創(chuàng)建起一個獨特、繁榮的族裔社會,體現的是他們對美國社會及法律程序的理解,靠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智慧和力量。他們?yōu)榉纯狗N族偏見、種族隔離和種族壓迫所做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為整個美國歷史增添了十分精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