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627年,唐太宗執(zhí)政的時候,有位叫高士廉的吏部尚書編成了一本《氏族志》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百家姓》。北宋初期,杭州的一位書生把最常見的408個姓編成了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閱讀和記憶。從此,這本《百家姓》便成了兒童們的啟蒙讀物,在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我們從《百家姓》中選出了最常見的一百五十多個姓氏,向兒童們介紹了每個姓氏的起源,并且編了相應的名人故事。少年兒童讀了這本書,可以從中了解到姓氏的起源;讀了其中的名人故事,可以大大豐富諸如文學、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以便從小吸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繼承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字能力和寫作水平,從而全面、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