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作巷名,在江南城市中極多,在北方也有,橋跨要津,溝通街巷。于是橋名成了地名,有的城中之橋、吹河道游淤塞廢棄。嗣后橋傾圮也不存,但巷名仍在,如得勝橋、轅門橋、豐步橋、三步兩橋、宛虹橋等等,今日到此巷中,唯聞橋名,不見古橋,只有在巷名上,領略昔日水市水巷與拱橋、板橋、吊橋的美景了。 巷子悠長深邃,像一條長龍,所以以龍名巷的也有一些,如龍頭關巷、龍背巷、一條龍、滾地龍、二龍坑、龍首,其實都是巷名,古代風水先生以龍脈看出山川水勢地理,什么水拐三灣有龍勢,山川走向有龍勢,于是街巷名稱和地名別名就有了龍城、龍川,一條在水邊的巷子,也許就成了龍首,在高處的巷名,就稱為龍背,地脈盡處的地名,就稱為龍尾了。南京有轉龍巷、雙龍巷等巷名。傳說皆與皇帝、王子的行蹤有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以廟為巷名也是極多的,小巷之中充滿了佛語花香和誦經之聲。以南京為例,有韋陀巷、羅漢巷、白塔寺、大悲巷、普華巷等,而更多的巷子則直接稱為什么廟、什么庵、什么寺了,如龍王廟寺、七圣廟巷、石婆婆庵、二郎廟巷、壽安寺巷、拈花庵巷、旌忠寺巷、九蓮庵巷、土地廟巷、東岳廟東首巷、三祝庵巷、星火廟巷、土地堂巷等等,不勝枚舉,幾乎是巷中有什么廟,就稱什么巷,易識易記,便于燒香,巷以廟名也就順理成章了。實際上,儒佛道三教之中的庵、觀、寺、廟均可為巷名,如贊化宮巷、瓊花觀巷、石塔寺巷、地官第巷,天長地久以后,人們簡稱為贊化宮、觀巷、石塔寺、地官第了。 昔日村鎮(zhèn),聚族而居,其村名往往就是以姓氏為名,如黃村、江村、汪村、劉村、劉村、陳村,如此等等,而同村之人居于城鎮(zhèn)以后,由于宗族和血緣的關系,也會形成聚族而居的現象。如一個巷門之內,居住著一個血緣氏族大家庭,這個巷名可以稱之為“總門”,還者稱為什么巷。如徽州歙縣鹽商居揚州,其中有漁梁鎮(zhèn)的巴姓族人居引市街,聚族而居,人丁興旺,支房很多,占了一條巷子,巷子內還套有小巷,于是在街頭巷門上書巴總門,遂成地名。其它還有蔡總門、揚總門等。閶巷之中,房派為系,總門之中,又有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