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都市,喧囂的人群。 擦肩而過前陌生的臉,擦肩而過后陌生的心。 我們在尋找什么?我們在追逐什么? 輪渡蜂鳴的汽笛里,我們依次抵達; 消防車刺耳的尖叫中,我們重新啟程。 是終點,還是中轉?是抵達,還是啟程? 我們搭上一輛又一輛的車,趕向未知的別處。 這場漫長的旅行里,我們只是過客,永不是歸人。 1925年發(fā)表的《曼哈頓中轉站》以大戰(zhàn)前后的紐約社會為背景,描寫了記者、律師、演員、水手、工會干部等人物形象。他們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意者,生活苦悶,精神空虛。作品中沒有一個貫穿全書的主人公,人物相互之間沒有聯系,有的只在某些事件中相遇。評論家們稱它為“群像小說”。對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來說,曼哈頓只是一個中轉站,他們陸續(xù)來到這里,試圖尋找新的生活,卻發(fā)現這是一個充斥著冷酷和漠不關心的城市,因而最終只能選擇離開,去往另一個地方。作者在書中描述了那些富有的政治掮客和在底層奮斗的移民,體現了人與城市間,人與人之間現代性的疏離與斗爭。他的記述第一次使這些不為人知的移民進入了美國歷史的范疇,使得本書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書中充滿了喬伊斯式的意識流詞匯和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而“新聞報導”和“攝影機眼”的寫法也使本書別具一格。 這場漫長的旅行里,我們只是過客,永不是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