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約1250年-約1323年),以字行,名未詳,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青年時熱衷功名,曾獻詩“龍樓”,奔馳“燕趙”,然未得一官半職。在此期間,開始與大都藝人交往,從事雜劇、散曲創(chuàng)作。中年時期南下杭州,曾任江浙行省務官,后又到豫章(今南昌)、洞庭湖一帶行役,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元貞、大德年間,加入“元貞書會”,作品紛出。晚年歸隱林泉,一面宣稱“閑身跳出紅塵外”,淡薄名利,詩酒自娛;同時又慨嘆“空巖外,老了棟梁材”,而到道教中求解脫。他的作品反映了蒙古時代后期及元朝統(tǒng)治前期漢族士人的共同境遇和心態(tài)。其雜劇聲名很大,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白樸、王實甫(或作鄭光祖)并稱為元劇“四大家”;其散曲語言本色,既“典雅清麗”,又豪宕雄勁,意境宏麗,為豪放曲派的杰出代表,被譽為“元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