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1)
一.關于經濟法學的形勢和經濟法學任務的一點思考......(1)
(一)經濟法學目前的困境及根源...........................(1)
(二)經濟法學走出困境的途徑..............................(2)
(三)學界振興經濟法學的工作..............................(6)
二.觀點林立是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一大特點...............(9)
三.造成經濟法學觀點眾多及不當主張存在的原因......(15)
(一)政治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15)
(二)漸進性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原因..................(17)
(三)法學研究中"注釋法學"傾向的原因............(19)
(四)學者主觀方面的原因.................................(19)
四.經濟法學的發(fā)展與學術論爭的規(guī)則.....................(22)
第二章經濟法學研究的方法論......................(27)
一.缺乏辯證思維是經濟法學理論研究中最突出的問題....................................(27)
(一)經濟法學理論研究需要用科學的方法論.........(27)
(二)機械還原論在經濟法學理論研究中被普遍使用....................................(30)
二"經濟法悖論"只能用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來解釋.........(45)
三.系統(tǒng)科學的涵義.............................................(54)
(一)系統(tǒng)和系統(tǒng)科學的概念..............................(54)
(二)系統(tǒng)科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56)
四.系統(tǒng)科學與唯物辯證法的關系...........................(62)
五.辯證系統(tǒng)觀在經濟法學研究中的意義..................(65)
(一)對系統(tǒng)科學的基本思想的運用.....................(67)
(二)對系統(tǒng)科學中具體方法的運用.....................(72)
第三章經濟法的基礎與本質.....................(74)
一.經濟法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產物...........................(76)
(一)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理論基礎..............................(80)
(二)我國經濟法產生的經濟關系條件..................(98)
(三)"一分為三"與"縱橫統(tǒng)一"的經濟關系問題..............................(107)
(四)經濟法的產生--兼評反壟斷法的地位.........(117)
(五)對"國家干預說"局限性的分析...............(126)
二.經濟法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發(fā)展及學科分化與綜合的產物...........................(135)
(一)古代樸素的整體觀與諸法一體階段...............(137)
(二)近代自然科學奠定的還原論思維與一體諸法的解體.................................(140)
(三)辯證系統(tǒng)觀的形成與經濟法及經濟法學的產生.................................(143)
第四章經濟法的理念..............................(151)
一.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宗旨..............................(151)
二.民法.經濟法關于主體的基本假設.....................(157)
(一)民法與"經濟人"假設...........................(157)
(二)經濟法與"經濟人"."社會人"及"生態(tài)人"的統(tǒng)一.....................(164)
三.經濟法的價值................................................(169)
(一)有關經濟法價值的幾個概念........................(169)
(二)社會整體的效益--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173)
(三)經濟法的價值必須體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187)
(四)經濟法的價值是一個多層次.多元的系統(tǒng)......(190)
第五章經濟法的調整.................................(194)
一.經濟法的調整方法..........................................(194)
二.法律部門在調整社會關系中的分工問題...............(201)
三.經濟法的調整對象..........................................(206)
(一)經濟法應是調整縱向經濟關系的主要法律部門.................................(207)
(二)經濟法必然調整部分橫向經濟關系...............(211)
(三)經濟法還應調整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215)
第六章經濟法的地位..............................(220)
一.考察經濟法地位問題應使用新思維.....................(224)
二.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227)
(一)民法.行政法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228)
(二)作為民法.行政法合作者的經濟法...............(231)
(三)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指導.協(xié)調者的經濟法....................................(233)
三.商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236)
(一)商法是特定地區(qū)特定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獨特現(xiàn)象,不具有普遍性...............(237)
(二)"民商分立"受到的詰難和"民商合一"思潮的興起...........................(242)
(三)"民商合一"的矛盾與更大的困惑...............(248)
(四)經濟法的出現(xiàn)及矛盾的最終圓滿解決............(251)
四.經濟法不是"二次調整"法..............................(254)
(一)"二次調整"說不符合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關系原理....................................(256)
(二)"二次調整"在法制實踐中必然導致混亂和法制成本的劇增........................(258)
(三)"二次調整"說的經濟學基礎是一個錯誤的命題.................................(259)
(四)"二次調整"說的實踐基礎是日趨消亡的"衡平法"與"普通法"分立之制............(266)
(五)"二次調整"的定位不能解決經濟法地位問題....................................(273)
(六)對我國立法的實證分析..............................(276)
(七)對"二次調整"說的簡短總結..................(280)
第七章"縱橫統(tǒng)一論"批判之批判............(282)
一."縱橫統(tǒng)一論"的基本思想與方法.....................(285)
(一)"縱橫統(tǒng)一論"的基本觀點........................(285)
(二)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是"縱橫統(tǒng)一論"的哲學基礎.................................(287)
二."縱橫統(tǒng)一論"的前身--"縱橫調整對象說"......(291)
(一)前蘇聯(lián)經濟法學基本觀點中的"縱橫調整對象說"........................(292)
(二)我國經濟法學產生初期的"縱橫調整對象說"...........................(298)
(三)"縱橫統(tǒng)一論"與"縱橫調整對象說"的主要區(qū)別....................................(299)
(四)對"縱橫調整對象說"的進一步評價.........(302)
三.“縱橫統(tǒng)一論”受批判最多的原因一兼評民法學與經濟法學的思維差異...............(304)
四.不像結論的結論………………………………………(315)
后記………………………………………………………(317)
主要參考文獻……………………………………………(321)
作者小傳………………………………………(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