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是指與一定社會位置相聯(lián)系的行為模式,是占有某一社會位置的人應有的行為表現(xiàn),如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應享受的權利等。每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社會階段、不同的年齡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規(guī)定著人們不同的行為期望和行為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同一時期都在同時扮演著幾個角色,人們所擔任的角色隨著時間和場合的改變而產生變化,這就會導致角色沖突的存在。角色沖突是指角色內部或角色之間的沖突。老年人退休后經常會出現(xiàn)難以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的情況,就是一種角色沖突。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老齡委的專家對不同經濟條件下不同生活方式的6000位老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老人由于社會心理因素而影響健康的占32%。專家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的產生與其社會角色的轉變布密切的關系。老人們離退休后從社會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職業(yè)型轉變?yōu)樾蓍e型,社會活動的范圍也相對縮小,從而出現(xiàn)了心理失衡和抑郁。退休本來是一個人職業(yè)經歷后的一個正?,F(xiàn)象。但是由于新舊兩種角色的轉換,老年人一時難以調整社會角色,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常常會出現(xiàn)一種心理沖突及行為矛盾,這在社會學中稱為角色的歷史沖突。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有一個從職業(yè)角色到賦閑角色的轉換,他們在履行新角色,實現(xiàn)角色轉換時,存在著一個心理調節(jié)和適應的過程,而在老年人適應新的角色要求之前,新舊兩種角色心理和行為之間的不一致仍然存在,這就往往會產生難以適應的心理狀況。退休前后的角色改變,不僅意味著失去了某種權利,還意味著失去了原來所擔當?shù)哪莻€角色的感情,改變了幾十年習慣了的行為模式,尤其是有些老年人還覺得自己變成社會上的無用人。從繁忙緊張的工作第一線退下來,生活節(jié)奏、工作節(jié)奏都突然變得松弛緩慢起來,本來天天見面的朋友、同事突然疏遠了,天天經過的街道馬路也不常經過了,無所適從和孤獨的心理情緒會強烈地沖擊,使其感到難以適應。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等負面情感伴隨而來。另外,由于職業(yè)的角色總是處在社會的中心,可以說是處在社會主導結構或者說是核心結構,而退休以后,隨著角色的轉變,成為處于社會邊緣結構的人,原有的社會身份消失了,新的角色由于處于社會邊緣結構而無法進行強有力的建構,甚至只能越變越小,因此孤獨感和無用感在所難免。培養(yǎng)—種從容、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養(yǎng)生方面的佳話,例如,明代養(yǎng)生學家呂坤在他的《呻吟語》中寫到:“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事從容則有余道,人從容則有余年?!庇秩纭安灰晕锵玻灰约罕背蔀樵S多人健康長壽的秘訣。人到老年,由于資歷長久,閱歷深邃,看人看事見解比較透徹,因此,只要稍微注意讓自己放松一點、瀟灑一點、隨和一點、開朗一點,就很容易讓自己從容面對“晚霞滿天”的現(xiàn)實。在西方家庭中起主軸作用的、最親密的是夫妻關系,而在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里起主軸作用的、最親密的是親子關系。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傳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重視自己情感生活,在現(xiàn)代家庭中起主軸作用的、最親密的已變成了夫妻關系,但年輕人的這種變化并未都能被自己的父母所接受,有許多老年人對這種社會變遷心理準備不足。他們重子孫輕自身,竭盡全力為子女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并不是要子女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并不是圖子女拿出錢財來養(yǎng)家,而只是希望能得到子女的尊重,重視及安慰。正如那首《常回家看看》所言:“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談談?!崩夏耆俗钚枰氖桥c子女交流。但在現(xiàn)實中,有些子女或忙于工作、經商,無暇顧及父母;或是只顧營造門己的小家,無心顧及老人;或醉心于燈紅酒綠和自己的私生活,不愿顧及老人。偶爾回家一次,也是大吃大喝之后留下一個杯盤狼藉的局面讓父母去收拾,而自己卻心安理得地轉身就走。所以,為人子女者應多關心父母,注意到老年人有話無處說時的苦悶寂寞,應增強贍養(yǎng)老人的意識。但生活的辯證法又告訴我們“事物都是相對的”,在要求年輕人關注老年人的親和需求時,老年人自身也應順應時代潮流,更新自己的觀念。應看到家庭主軸關系的轉換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應該想辦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順應這種變化。比如老年人可以從報紙、電視、廣播新聞媒介中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其子女面臨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這種競爭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而能夠體諒子女因工作、學習早出晚歸顧不上家庭和老人的行為,在精神上給予子女支持,從而使子女們更能輕裝上陣,更能有所作為。同時老年人也能發(fā)揮自身的余熱,通過各種方式參加社會公共性學習、娛樂、鍛煉活動,以幫助自己走出家庭,充實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年輕時忙于工作、忙于家務、忙于培養(yǎng)孩子,幾乎沒有時間享受休閑生活。當子女長大自立以后,老年人應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老伴身上,給配偶多一點溫馨關懷,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情趣,正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令筆者最感動的是在街頭或公園看到一對對老年夫婦相依相伴時的那種默契和無聲勝有聲的幸福。只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又有誰知“最美不過夕陽紅”呢?在和老伴的相親相愛之中,那種因觀念轉換滯后而帶來的心理失衡就會重新得到平衡。(1)愛的需要。青年人面對的是一個發(fā)展的、活躍的社會,人際活動、人際的感情在日益發(fā)展,從而使他們成為樂觀的個體。老年人生理上在逐步老化,許多人適應性比較好,善于尋找生存、發(fā)展的意義,并在生活行為上開拓新的興趣。但有——些老人不僅覺得自己生理上已老態(tài)龍鐘了,而且更感到親人、子女、世人對自己疏遠,一些過去與自己的事業(yè)有緊密聯(lián)系的社團、協(xié)會,山因年齡和健康的關系,被迫分離了。這種人為的社會孤立使他們覺得失去了人際的共同語言和互相的愛。人缺少了愛,不管是嬰兒、青年還是老人,都意味著失去了生存的意義,而宗教的力量自然在其心目中增強了地位。為了擺脫心靈的孤寂,一些本來不篤信宗教,甚至與宗教素無干系的人,到了老年也加入了信教者的行列。(2)尋求新的心靈交流。如果說宗教給人們的“愛”是虛幻的話,那么信徒們在共同頂禮膜拜活動中建立的人際感情確是實實在在的人際情愛。參加種種宗教聚會,可以從中獲得社交機會,交流同齡人的感受、喜悅和關注。這種同齡人的交往,使自己減少了人生沒落感,從同齡人的群體活動中感受到力量,起碼覺得自己不是世界上惟一孤獨的人。宗教活動使老年人交上許多新的朋友,彼此登門做客,促膝談心,甚至互相幫助,介紹保健知識、養(yǎng)身之道,并互相勸慰鼓勵。這些宗教活動的“副產品”,其意義已超過宗教活動本身。許多老人參加宗教活動后衣著講究了,淡吐活躍了,精神也好了,可能得益于這個“宗教交際”功能。老人對宗教發(fā)生興趣,參加宗教儀式與宗教組織,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它的客觀效果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使老人獲得一群志同道合的新伙伴,生活中互相顧問和參謀,強化生存發(fā)展的力量,互相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安全感。相對而言,那些不出家門、不參加群體活動的人,如果自身又無法戰(zhàn)勝生活的孤獨和恐懼,就無法得到這種社會性的支持。(3)建立新的歸屬觀念。有些老人雖然承認死是一切的終點,但年紀越大,真正承認這一點仍有困難。任何一個人,對永遠辭別這個世界,無疑都感到巨大的痛苦,盡管他們年輕時不承認生死輪轉或天堂世界的見解,但到了老年生命歸屬的觀念與感情產生巨大的沖突時,會逐步不自覺地承認神的存在。一些老年人這樣描述自己新建立起來的宗教觀念:“年輕時也想到過‘死’,但認為‘死’這件事還很遙遠,不必為它勞神,到了后來,種種跡象表明它的臨近和不可避免,只有神靈能幫助我解脫這種苦難,給我再生的機會,我堅定不移地相信這一點?!保?)尋求道德的自我約束。人在社會生活中,經常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和選擇,靠信念的約束力來選擇自己的行動。有些人自制能力不足,在發(fā)生了錯誤的行為后也感到內疚,但又無法自拔,陷于苦悶中,便去向宗教求助。宗教道德之所以能對其信徒起約束作用,是因為信徒認為宗教教義、原則都是不得違犯的,否則會受到神的懲罰,即使今生未受責罰,來世也要有惡報。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看到,這些老年信徒的信仰心理大致是頤養(yǎng)天年但關心臨終的痛苦與來生的幸福,尋求新的生命狀態(tài)而注重自身的價值體現(xiàn),緩解精神的壓力而期望情感的規(guī)范與境界的提升。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也將不斷增加,諸如老年人的物質贍養(yǎng)與精神撫慰必然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重視。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懼怕,也必須有一定的信念支撐和安慰,才可能處之泰然,具有健康的心態(tài)。在我們的審美體驗中,感知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審美,是由藝術審美對象引起的藝術審美主體的一種心往神馳的精神愉悅,而連接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橋梁紐帶,就是審美感知,離開了審美感知,所謂的藝術審美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鏡中花月了。在人的各種感覺中,具有審美作用并成為審美感覺的基礎的,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唐代詩人王維的絕句《鳥鳴澗》描寫了作者對春山靜謐的意境的感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這里,桂花落、春山空、月亮出,都是通過視覺所感受到的,而山鳥驚、春澗鳴則是為聽覺所捕捉到的,所以整首詩的意境,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感知認識春山夜景的。當然,老年人在對一些有形的藝術作品進行審美時,還可以通過視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來感知對象,獲得審美愉悅。羅丹在欣賞梅迪奇的維納斯雕像時,將手平放在維納斯的身上,并說:“撫摸這座像時,幾乎會覺得是溫暖的?!笨梢?,在羅丹對維納斯雕像進行審美時,觸覺也成了重要的感知渠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