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漢靈帝到晉武帝之間共一百多年的歷史,用宏闊有致的筆觸勾畫出魏、蜀、吳三國互相征戰(zhàn)爭雄、興衰存亡的歷史過程。書中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貫徹全書每一個角落的觀念,就是“擁劉反曹”。羅貫中堅持以蜀漢的劉備為正統(tǒng)。劉備雖然出身貧賤,但身為漢室宗親,力圖復興漢室;而曹操身為漢相,卻擁兵擅權,最終廢漢立魏,實為篡國之賊。這一觀念并非羅貫中的獨創(chuàng),而是長期以來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羅貫中不過是通過《三國演義》把它空前地強化了,使它隨小說一起深入人心。作為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最成功的一點,是羅貫中對歷史真實和合理虛構的把握與安排。歷代的評論家往往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確,《三國志演義》的基本框架和事實是符合歷史真實的,但決定它的藝術水平和創(chuàng)作成就的,則在于發(fā)揮民間傳說和自身想象力所構思的情節(jié)故事是否精彩,塑造的人物是否生動。羅貫中在這方面取得了絕對的成功,不但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層出不窮,人物在其中也得到了精彩的塑造,像忠勇義氣、自信傲慢的關羽,絕頂智慧、無所不能的諸葛亮,狡詐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劉備,英武的趙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魯肅等等,都給人極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