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4篇21章,約68萬字200余幅圖,可謂圖文并茂。第一章至第七章為緒論和總論,介紹了頸椎病的命名、定義及其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及治療學,從第八章至第二十一章突出地介紹了頭、頸外傷引起頸椎異常改變后出現的與心血管、消化、呼吸、內分泌、血液、胸外、神外、泌尿、整形、耳鼻喉、口腔、眼、皮膚、婦、小兒、神內和精神科等臨床各科室有關的新發(fā)現的諸多病癥。本書實用性強,可供臨床各科醫(yī)務人員參考。本書前言頸源性疾病是男女老少都可罹患的一大組常見病。對其認識有個過程。自1817年至1847年的30年間,不少醫(yī)家僅是對其個別癥狀及病理改變有不同的發(fā)現。直到1948年Brain及Bull等首先將骨質增生、頸椎退行性改變引起的臨床癥狀綜合起來稱為頸椎病。1950年以后國內外的多數文獻都采用“頸椎病”為名。Brain等對頸椎病的傳統觀念一直影響至今。之后雖然國內外諸多學者對其有所補充、發(fā)展,治療措施有所創(chuàng)新與改進,但是,到目前為止,在著作中頸椎退行性變?yōu)槭滓∫蛞约爸欣夏耆艘谆嫉母拍钊哉贾鲗У匚?。為此,我們將這種概念下的頸椎病稱為傳統頸椎病。綜觀傳統頸椎病的發(fā)展史,先由國外之外科醫(yī)生認識,并以手術治療為主;于20世紀60年代國內的骨科前輩屠開元、楊克勤等相繼開展,取得一定的療效。以屠先生的得力門生趙定麟教授為代表的骨科群英們無論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術式創(chuàng)新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是,手術只適合傳統頸椎病的部分患者,趙教授亦堅信,正規(guī)的非手術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基本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隨著非手術療法的開展,對頸椎病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新的提高,遠非“傳統頸椎病”所能概括。實際上,各個時期都有許多發(fā)現,對頸椎病的傳統概念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早在1944年Spurling等報道了12例頸椎間盤突出的病例,他們認為中央型者,其發(fā)病往往由外傷所致,且容易產生脊髓壓迫;1966年Kapporhe和Tiwary通過心電圖檢查、運動試驗、血細胞計數、血清酶測定和血管擴張藥的試驗,證實頸性心前區(qū)疼痛確實存在;1967年荒木和木報道“頭部外傷后眩暈癥”。1974年Bernanol提出了應用推拿方法使偏位的頸椎棘突恢復至正常的解剖關系,以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同年村上弓夫等報道“環(huán)軸關節(jié)半脫位病例研究檢討”;1980年潘之清編著《頸椎病》,他們把椎間盤退化和頸椎先天性畸形作為內因,外因中首先是急性頸椎外傷,通過外傷史的追問和病情觀察,認為青少年時代頸椎外傷是中年以后發(fā)生頸椎病的重要原因:1982年游國雄報道頸椎損傷性眩暈,所有病例都有急、慢性外傷史,外傷后即刻發(fā)病或13年后發(fā)病不等;1984年王以慈等報道頸性胸痛與頸性心律失常,指出心血管藥對兩者均無效,按頸椎病治療其癥狀及,心電圖多半可恢復;1990年倪文才主編《頸椎綜合征》開始注意到年輕病人也較多,對棘突旋移的檢查和治療敘述詳細;同年馬奎云報道“頸椎性神經病100例臨床分析”發(fā)現年齡最小者僅7歲(后又發(fā)現年齡最小者僅3歲半),青少年人發(fā)病率較高,應引起注意,以免長期漏診、誤診;1995年潘之清等著《實用脊柱病學》,不僅參加編寫專家眾多,而且所述內容極廣,可稱得起目前國內的巨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