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工具書標準規(guī)范電路基礎(第2版)

電路基礎(第2版)

電路基礎(第2版)

定 價:¥18.50

作 者: 崔金輝 主編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中等專業(yè)學校教材·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教材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05399402 出版時間: 2005-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22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內(nèi)容簡介目錄本書在2000年版同名教材的基礎上重新編寫,教學時數(shù)為150學時。全書共分10章: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電阻電路的分析,電容和電感,正弦交流電路的分析與計算,非正弦周期性電路,互感和理想變壓器,諧振電路,線性動態(tài)電路的分析,雙端口網(wǎng)絡與濾波器,傳輸線。重新編寫后的本書更加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闡述,注重聯(lián)系工程實際,突出理論知識的實用性和適度性,難度明顯減小,刪除了不必要的推導與計算。本書例題豐富,各章有小結與習題,便于教學與自學。本書可作為中專、中職學校電子類各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再版前言《電路基礎》是中職學校電子類各專業(yè)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本教材包括了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根據(jù)中職教學的實際需要,增加了無線電技術基礎的基本知識,精選了各部分內(nèi)容,注意聯(lián)系工程實際,使學生掌握相關基本知識及分析電路、計算電路參數(shù)的基本方法,為學習專業(yè)課程打下良好基礎。本教材系按照全國電子技術編委會編審規(guī)劃的要求重新編寫。第1版教材自2000年出版以來,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愛,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我們根據(jù)讀者的意見,不斷改革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材內(nèi)容,簡化計算推導過程,保證理論知識的闡述更加準確、明了,力求使教材能夠更好地適應職業(yè)教育的需要。本書由本溪電子工業(yè)學校崔金輝(第6,7,9,10章)、張平(第3,4,5,8章)、崔玉梅(第1,2章)編寫,并由崔金輝任主編。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王錦任主審。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還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殷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編者2003年12月 第1章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1電路和電路模型1.1.1電路的一般概念1.1.2電路模型1.1.3單位制1.2電流與電壓的參考方向1.2.1電流的參考方向1.2.2電壓的參考方向1.3電阻元件和歐姆定律1.3.1電阻與電阻元件1.3.2電導1.3.3歐姆定律1.4獨立電源與受控源1.4.1電壓源及其表示法1.4.2電流源及其表示法1.4.3電源模型的等效互換1.4.4受控源1.5電功率與電能1.5.1電功率1.5.2電阻元件的功率1.5.3電能1.6基爾霍夫定律1.6.1電路的結構1.6.2基爾霍夫電流定律1.6.3基爾霍夫電壓定律1.7電路中各點電位的分析1.7.1電路中電位的概念1.7.2電路中各點電位的分析與計算1.7.3等電位點(同電位)1.7.4電路的簡化畫法本章小結習題1第2章直流電阻電路的分析2.1電阻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和混聯(lián)2.1.l電阻的串聯(lián)及分壓2.1.2電阻的并聯(lián)及分流2.1.3電阻的混聯(lián)2.2電阻的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等效互換2.2.1電阻的星形連接與電阻的三角形連接2.2.2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等效互換公式2.3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2.3.1戴維南定理2.3.2應用戴維南定理解題的方法與步驟2.3.3戴維南等效電路參數(shù)的測定2.3.4諾頓定理2.4節(jié)點電壓法2.4.1節(jié)點電壓法2.4.2彌爾曼定理2.5疊加定理2.5.1疊加定理2.5.2疊加定理的重要性2.6負載獲得最大功率的條件本章小結習題2第3章電容和電感3.1電容元件3.1.1電容和電容元件3.1.2電容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3.1.3電容器中的電場能量3.2電容器的并聯(lián)、串聯(lián)和混聯(lián)3.2.1電容器的并聯(lián)3.2.2電容器的串聯(lián)3.2.3電容器的混聯(lián)3.3電磁感應定律3.3.1法拉第定律3.3.2楞次定律3.3.3電磁感應定律3.4電感元件3.4.1自感現(xiàn)象和電感3.4.2電感元件上電壓與電流關系3.4.3電感線圈的磁場能量本章小結習題3第4章正弦交流電路的分析與計算4.1正弦交流電的基本概念4.1.1正弦電壓和電流的參考方向4.1.2正弦量的三要素4.1.3同頻正弦量的相位差4.2正弦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4.2.1周期性交流電的有效值4.2.2正弦量的平均值4.3復數(shù)概念4.3.1復數(shù)的4種表示形式4.3.2復數(shù)的四則運算4.3.3旋轉(zhuǎn)因子4.4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4.4.1正弦量的表示法4.4.2兩個同頻正弦量之和4.5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阻元件4.5.1電阻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4.5.2電阻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相量關系4.5.3電阻元件的功率4.6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感元件4.6.1電感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4.6.2電感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相量關系4.6.3電感元件的功率4.6.4電感元件中儲存的磁場能量4.7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容元件4.7.1電容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4.7.2電容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相量關系4.7.3電容元件的功率4.7.4電容元件中儲存的電場能量4.8RLC串聯(lián)電路的分析4.8.1相量形式的基爾霍夫定律4.8.2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聯(lián)電路4.9阻抗的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4.9.1復阻抗串聯(lián)電路4.9.2復阻抗并聯(lián)電路4.9.3導納法分析并聯(lián)電路4.10用相量法分析復雜交流電路4.10.1節(jié)點電壓法4.10.2戴維南定理4.11功率因數(shù)的提高4.11.1提高功率因數(shù)的意義4.11.2提高功率因數(shù)的方法4.12正弦交流電路的阻抗匹配4.12.1負載的電阻和電抗均可調(diào)4.12.2負載的阻抗模可調(diào)而阻抗角不變4.13三相交流電源4.13.1對稱三相電源4.13.2對稱三相電源的連接4.14三相電路的分析4.14.1負載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特點4.14.2不對稱三相負載的分析4.14.3三相電路的功率本章小結習題4第5章非正弦周期性電路5.1非正弦周期量5.1.1非正弦周期波的分解5.1.2常見非正弦周期函數(shù)的傅里葉級數(shù)5.1.3非正弦周期波的有效值5.2非正弦周期性信號的頻譜5.2.1頻譜的概念5.2.2頻譜的特點5.3線性非正弦周期性電流電路和計算5.4非正弦周期性電流電路的功率本章小結習題5第6章互感和理想變壓器6.1互感現(xiàn)象與同名端6.1.1互感現(xiàn)象6.1.2互感電壓6.1.3同名端6.2互感線圈的串聯(lián)6.3互感消去法6.3.1互感線圈的并聯(lián)6.3.2互感消去法6.4空心變壓器6.4.1空心變壓器的組成6.4.2空心變壓器的等效電路6.5理想變壓器6.5.1理想變壓器的概念6.5.2理想變壓器的變壓比6.5.3理想變壓器的電流比6.5.4理想變壓器的阻抗變換本章小結習題6第7章諧振電路7.1概述7.1.1諧振電路的作用7.1.2諧振電路的組成7.2串聯(lián)諧振電路7.2.1串聯(lián)諧振電路的諧振現(xiàn)象7.2.2串聯(lián)諧振電路的頻率特性7.2.3串聯(lián)諧振電路的選頻特性指標7.3并聯(lián)諧振電路7.3.1并聯(lián)諧振電路的諧振現(xiàn)象7.3.2并聯(lián)諧振電路的頻率特性及選頻指標7.4復雜并聯(lián)諧振電路7.4.1復雜并聯(lián)諧振的形式7.4.2雙電感并聯(lián)諧振電路7.4.3雙電容并聯(lián)諧振電路7.5耦合諧振電路7.5.1耦合諧振電路的種類7.5.2耦合諧振電路的等效7.5.3互感耦合雙調(diào)諧電路的次級電流頻率特性7.5.4互感耦合電路的通頻帶本章小結習題7第8章線性動態(tài)電路的分析8.1換路定律8.1.1過渡過程的概念8.1.2換路定律8.1.3線性動態(tài)電路初始值的計算8.2RC串聯(lián)電路的零輸入響應8.2.1零輸入時的電壓和電流8.2.2時間常數(shù)8.2.3能量關系8.3直流激勵下RC串聯(lián)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8.3.1零狀態(tài)時的電壓和電流8.3.2電容中儲存的電場能量8.3.3RC串聯(lián)電路過渡過程的應用8.4RL串聯(lián)電路的動態(tài)分析8.4.1RL串聯(lián)電路的零輸入響應8.4.2直流激勵下RL串聯(lián)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8.4.3電感中儲存的磁場能量8.5一階電路的全響應及三要素法8.5.1一階電路的全響應8.5.2一階電路的三要素法本章小結習題8第9章雙端口網(wǎng)絡與濾波器9.1雙端口網(wǎng)絡的概述9.1.1雙端口網(wǎng)絡的概念9.1.2互易定理9.2雙端口網(wǎng)絡的基本方程和參數(shù)9.2.1阻抗方程與Z參數(shù)9.2.2導納方程與Y參數(shù)9.3網(wǎng)絡的傳輸函數(shù)與傳輸常數(shù)9.3.1網(wǎng)絡的傳輸函數(shù)9.3.2傳輸常數(shù)9.4濾波器9.4.1濾波器的基本概念9.4.2濾波器的種類9.4.3濾波器的特性阻抗和傳通條件9.5其他類型的濾波器9.5.1晶體濾波器9.5.2陶瓷濾波器9.5.3聲表面波濾波器(SAWF)本章小結習題9第10章傳輸線10.1傳輸線的概念10.2均勻傳輸線上波的傳送10.3終端開路、短路的無損耗線10.3.1終端短路的無損耗線10.3.2終端開路的無損耗線10.3.3反射系數(shù)、駐波系數(shù)和行波系數(shù)10.4傳輸線的應用10.4.1四分之一波長開路線作半波振子天線10.4.2傳輸線用做諧振電路10.4.3傳輸線用做阻抗變換器本章小結習題10

作者簡介

暫缺《電路基礎(第2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電路和電路模型
1.1.1 電路的一般概念
1.1.2 電路模型
1.1.3 單位制
1.2 電流與電壓的參考方向
1.2.1 電流的參考方向
1.2.2 電壓的參考方向
1.3 電阻元件和歐姆定律
1.3.1 電阻與電阻元件
1.3.2 電導
1.3.3 歐姆定律
1.4 獨立電源與受控源
1.4.1 電壓源及其表示法
1.4.2 電流源及其表示法
1.4.3 電源模型的等效互換
1.4.4 受控源
1.5 電功率與電能
1.5.1 電功率
1.5.2 電阻元件的功率
1.5.3 電能
1.6 基爾霍夫定律
1.6.1 電路的結構
1.6.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6.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7 電路中各點電位的分析
1.7.1 電路中電位的概念
1.7.2 電路中各點電位的分析與計算
1.7.3 等電位點(同電位)
1.7.4 電路的簡化畫法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直流電阻電路的分析
2.1 電阻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和混聯(lián)
2.1.l 電阻的串聯(lián)及分壓
2.1.2 電阻的并聯(lián)及分流
2.1.3 電阻的混聯(lián)
2.2 電阻的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等效互換
2.2.1 電阻的星形連接與電阻的三角形連接
2.2.2 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等效互換公式
2.3 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
2.3.1 戴維南定理
2.3.2 應用戴維南定理解題的方法與步驟
2.3.3 戴維南等效電路參數(shù)的測定
2.3.4 諾頓定理
2.4 節(jié)點電壓法
2.4.1 節(jié)點電壓法
2.4.2 彌爾曼定理
2.5 疊加定理
2.5.1 疊加定理
2.5.2 疊加定理的重要性
2.6 負載獲得最大功率的條件
本章小結
習題2
第3章 電容和電感
3.1 電容元件
3.1.1 電容和電容元件
3.1.2 電容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
3.1.3 電容器中的電場能量
3.2 電容器的并聯(lián)、串聯(lián)和混聯(lián)
3.2.1 電容器的并聯(lián)
3.2.2 電容器的串聯(lián)
3.2.3 電容器的混聯(lián)
3.3 電磁感應定律
3.3.1 法拉第定律
3.3.2 楞次定律
3.3.3 電磁感應定律
3.4 電感元件
3.4.1 自感現(xiàn)象和電感
3.4.2 電感元件上電壓與電流關系
3.4.3 電感線圈的磁場能量
本章小結
習題3
第4章 正弦交流電路的分析與計算
4.1 正弦交流電的基本概念
4.1.1 正弦電壓和電流的參考方向
4.1.2 正弦量的三要素
4.1.3 同頻正弦量的相位差
4.2 正弦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4.2.1 周期性交流電的有效值
4.2.2 正弦量的平均值
4.3 復數(shù)概念
4.3.1 復數(shù)的4種表示形式
4.3.2 復數(shù)的四則運算
4.3.3 旋轉(zhuǎn)因子
4.4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4.1 正弦量的表示法
4.4.2 兩個同頻正弦量之和
4.5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阻元件
4.5.1 電阻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
4.5.2 電阻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相量關系
4.5.3 電阻元件的功率
4.6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感元件
4.6.1 電感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
4.6.2 電感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相量關系
4.6.3 電感元件的功率
4.6.4 電感元件中儲存的磁場能量
4.7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容元件
4.7.1 電容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關系
4.7.2 電容元件上電壓與電流的相量關系
4.7.3 電容元件的功率
4.7.4 電容元件中儲存的電場能量
4.8 RLC串聯(lián)電路的分析
4.8.1 相量形式的基爾霍夫定律
4.8.2 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聯(lián)電路
4.9 阻抗的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
4.9.1 復阻抗串聯(lián)電路
4.9.2 復阻抗并聯(lián)電路
4.9.3 導納法分析并聯(lián)電路
4.10 用相量法分析復雜交流電路
4.10.1 節(jié)點電壓法
4.10.2 戴維南定理
4.11 功率因數(shù)的提高
4.11.1 提高功率因數(shù)的意義
4.11.2 提高功率因數(shù)的方法
4.12 正弦交流電路的阻抗匹配
4.12.1 負載的電阻和電抗均可調(diào)
4.12.2 負載的阻抗??烧{(diào)而阻抗角不變
4.13 三相交流電源
4.13.1 對稱三相電源
4.13.2 對稱三相電源的連接
4.14 三相電路的分析
4.14.1 負載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特點
4.14.2 不對稱三相負載的分析
4.14.3 三相電路的功率
本章小結
習題4
第5章 非正弦周期性電路
5.1 非正弦周期量
5.1.1 非正弦周期波的分解
5.1.2 常見非正弦周期函數(shù)的傅里葉級數(shù)
5.1.3 非正弦周期波的有效值
5.2 非正弦周期性信號的頻譜
5.2.1 頻譜的概念
5.2.2 頻譜的特點
5.3 線性非正弦周期性電流電路和計算
5.4 非正弦周期性電流電路的功率
本章小結
習題5
第6章 互感和理想變壓器
6.1 互感現(xiàn)象與同名端
6.1.1 互感現(xiàn)象
6.1.2 互感電壓
6.1.3 同名端
6.2 互感線圈的串聯(lián)
6.3 互感消去法
6.3.1 互感線圈的并聯(lián)
6.3.2 互感消去法
6.4 空心變壓器
6.4.1 空心變壓器的組成
6.4.2 空心變壓器的等效電路
6.5 理想變壓器
6.5.1 理想變壓器的概念
6.5.2 理想變壓器的變壓比
6.5.3 理想變壓器的電流比
6.5.4 理想變壓器的阻抗變換
本章小結
習題6
第7章 諧振電路
7.1 概述
7.1.1 諧振電路的作用
7.1.2 諧振電路的組成
7.2 串聯(lián)諧振電路
7.2.1 串聯(lián)諧振電路的諧振現(xiàn)象
7.2.2 串聯(lián)諧振電路的頻率特性
7.2.3 串聯(lián)諧振電路的選頻特性指標
7.3 并聯(lián)諧振電路
7.3.1 并聯(lián)諧振電路的諧振現(xiàn)象
7.3.2 并聯(lián)諧振電路的頻率特性及選頻指標
7.4 復雜并聯(lián)諧振電路
7.4.1 復雜并聯(lián)諧振的形式
7.4.2 雙電感并聯(lián)諧振電路
7.4.3 雙電容并聯(lián)諧振電路
7.5 耦合諧振電路
7.5.1 耦合諧振電路的種類
7.5.2 耦合諧振電路的等效
7.5.3 互感耦合雙調(diào)諧電路的次級電流頻率特性
7.5.4 互感耦合電路的通頻帶
本章小結
習題7
第8章 線性動態(tài)電路的分析
8.1 換路定律
8.1.1 過渡過程的概念
8.1.2 換路定律
8.1.3 線性動態(tài)電路初始值的計算
8.2 RC串聯(lián)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8.2.1 零輸入時的電壓和電流
8.2.2 時間常數(shù)
8.2.3 能量關系
8.3 直流激勵下RC串聯(lián)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
8.3.1 零狀態(tài)時的電壓和電流
8.3.2 電容中儲存的電場能量
8.3.3 RC串聯(lián)電路過渡過程的應用
8.4 RL串聯(lián)電路的動態(tài)分析
8.4.1 RL串聯(lián)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8.4.2 直流激勵下RL串聯(lián)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
8.4.3 電感中儲存的磁場能量
8.5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及三要素法
8.5.1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
8.5.2 一階電路的三要素法
本章小結
習題8
第9章 雙端口網(wǎng)絡與濾波器
9.1 雙端口網(wǎng)絡的概述
9.1.1 雙端口網(wǎng)絡的概念
9.1.2 互易定理
9.2 雙端口網(wǎng)絡的基本方程和參數(shù)
9.2.1 阻抗方程與Z參數(shù)
9.2.2 導納方程與Y參數(shù)
9.3 網(wǎng)絡的傳輸函數(shù)與傳輸常數(shù)
9.3.1 網(wǎng)絡的傳輸函數(shù)
9.3.2 傳輸常數(shù)
9.4 濾波器
9.4.1 濾波器的基本概念
9.4.2 濾波器的種類
9.4.3 濾波器的特性阻抗和傳通條件
9.5 其他類型的濾波器
9.5.1 晶體濾波器
9.5.2 陶瓷濾波器
9.5.3 聲表面波濾波器(SAWF)
本章小結
習題9
第10章 傳輸線
10.1 傳輸線的概念
10.2 均勻傳輸線上波的傳送
10.3 終端開路、短路的無損耗線
10.3.1 終端短路的無損耗線
10.3.2 終端開路的無損耗線
10.3.3 反射系數(shù)、駐波系數(shù)和行波系數(shù)
10.4 傳輸線的應用
10.4.1 四分之一波長開路線作半波振子天線
10.4.2 傳輸線用做諧振電路
10.4.3 傳輸線用做阻抗變換器
本章小結
習題1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