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旅行到一個新的地方,最容易進入當地文化的,就是飲食吧!到意大利,不吃幾個現烤的比薩,不吃一點香料夠重的意大利腌菜,好像對不起自己的胃;到了法國,不來一套法國大餐,好像白花了旅費;飛到德國,吃了幾根香腸,灌下幾杯啤酒,好像我們才安了心,到此一游。我們愈來愈依賴我們的舌尖我們的鼻子我們的胃,我們藉由它來告訴自己,臺北巴黎,零時差。我們下飛機,急著尋找熟悉的或似曾相識的或還不曾謀面的氣味;我們在城市里逛完博物館,又急于去找一種氣味來搭配我們一時還沒回過神來的東西,也許是一塊藍莓蛋糕,也許只是一杯香濃的咖啡;我們聽完一場歌劇,也許有想喝幾口威士忌或是吃一盤灑滿乳酪的意大利面的沖動。因此在紐約街頭,我們一邊看著街頭的藝人表演,一邊津津有味地啃著一個冷冷干干的熱狗面包。我們到了普羅旺斯,氣氛帶領我們到森林里找尋香蕈的氣味。我們到了德國,參觀了這個堡那個堡,似乎就是該喝啤酒的時候了。我們藉著同一文化的食物,來延續(xù)剛才的驚嘆、歡樂、憂傷或種種氣氛,我們藉由食物的氣味,來延續(xù)還沒有走出來的心情。因此,我們有時會在異地的市場,買一些完全不知如何處理的香料回家;我們也會在故鄉(xiāng)的街上,又不斷地尋找曾經經驗過的氣味;我們還不想結束旅程,藉由食物,我們繼續(xù)行走。但是,飲食又是最容易讓人誤入歧途的,我們喜歡拿食物作比較,意大利菜好吃還是法國菜好吃?日本料理精致還是中國菜講究?我們不只拿食物作比較,還拿文化作比較,一不小心,我們就透露出飲食上的優(yōu)越感。我們以自己舌尖的標準來評判,而美食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超越地域的那一部分。美國人真的不懂吃嗎?英國人真的只有炸魚和薯條嗎?我們能充分體會小酒館里的炸魚和薯條嗎?我們想要從飲食了解文化,有時候是最地球村的,有時候又是最有國界的。因此,我們尋找不同氣味的美食,體驗不同文化的美食,追尋不同地域的美食。法蘭西給大眾的印象就是浪漫、甜蜜,本書選取了法國各個地區(qū)的特色甜點,恰恰暗合了情人之都的玫瑰色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