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益甫,號悲盒、無悶、冷君、憨寮,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咸豐年間舉人,曾做過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縣知縣。他的篆刻開始學浙派,后來又學鄧石如一派,由于寫得一手好篆書,又擅長繪畫,在北京又致力于文字訓詁和金石書畫考證,所見極廣,篆刻突飛猛進,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風格。他在我國篆刻藝術發(fā)展史上,貢獻很大,一是開辟了新的摹漢印道路。以漢印作為學習目標,是明清以來篆刻家所走的道路。趙之謙悟出了"漢印之妙,不在斑駁,而在于渾厚"。他就在"渾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駁",而取光潔,突出個性。二是擴拓了印章文字的廣闊前景。無論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膽吸取漢鏡、錢幣、權、詔、漢器銘文、磚瓦以及碑額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藝術更豐富了金石的內涵。三是大膽探索邊欄的藝術。白文印的四周出較寬的地位,以作邊欄;朱文印的邊欄或破或曲,或一邊無欄,形式不一。四是開創(chuàng)了印章邊款藝術的新紀元。他的邊款,有顏體,有一般行書,后來大量用魏體書法,或用生動的圖畫,有陰的、有陽的。邊款的文字有筆墨有刀,金石味很濃。他的篆刻不但對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對日本也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