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文化的研究異常活躍,傳統(tǒng)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會的重視,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與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禮”之勢。有一批學者專心于此事:創(chuàng)辦專門的刊物,編寫專門的書籍,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召開專門的研討會等等,成績十分顯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幾種,專門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門別類的專著更是為數不少。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探討、論述老子學說發(fā)展歷史的著作。一部《老子》,字不過五千,卻擁有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其內容涉及到自然、社會、人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故歷來受到社會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研究、注釋、闡發(fā),由此而形成了一個龐大且悠長的學術流派,同時也就構成了一部老子學說史。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者,對《老子》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誠如宋元之際的杜道堅所言: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以后自然也就是“明老子”、“清老子”、“近代老子”、“當代老子”了。這如此眾多的“老子”與作為原典的《老子》之間,可以說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而正是這種聯系與區(qū)別、繼承與發(fā)展的長久交織、演進,組成了老學發(fā)展的歷史,且賦予了它極為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