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從理論到現實本身都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反過來講,全球化產生于演進中的國家政治實踐,沒有國家的政治意愿,全球化就不存在。而現實中各個國家因處于全球化中的地位不同,因而研究有關理論的角度也不同,所持的一些觀點也相應的有所差異。由于全球化是從西方國家發(fā)源,并且至今是由占主導地位的西方國家推動的,所以伴隨著全球化產生、發(fā)展而研究國家之間相互政治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政治理論也難免由西方學術界所主導。因此,國際政治理論從創(chuàng)建之始就是典型的西方理論。我們所見的有關著作大多是西方的,尤其是美國學者的居多,而目前國內學者的有關著作也以介紹、評析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較多。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n)在談到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沿革時曾說:“這門學科既年輕又古老?!薄裁馈乘固估せ舴蚵骸懂敶鷩H關系理論》,林偉成、劉小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2頁。說它年輕,是說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才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至多不過80年左右的歷史。說它古老,是說它的理論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如古希臘時代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戰(zhàn)爭歷史觀、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哲學觀和以后的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霍布斯(Hobbes)的國家學說等,他們的思想對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形成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然而,西方國際政治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其后隨著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和客觀政治現實的需要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仡?0世紀國際政治理論的發(fā)展,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缀鯄艛嗔苏麄€過程。有關國際政治理論的術語、思路、方法以及重要的理論體系幾乎都是由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者提出的。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在這方面扮演了中心的角色。從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漢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創(chuàng)立傳統(tǒng)現實主義開始,到60年代和70年代的行為主義、結構主義,一直到90年代以全球主義學術為基點的新自由主義、新現實主義,以及新保守主義等,無處不留下了美國的印記。這里要指出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歷史和現實都是和西方國家有著根本不同的,因此,借鑒或吸收西方的國際政治學理論,應基于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研究,而不應盲目的“搬抄”。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國際政治理論的某些理論和概念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沖擊和挑戰(zhàn)。而現實中某些發(fā)展或變化了的理論,又被一些國家基于自己國家利益的追求而“異化”為外交決策根據。所以,在國際政治理論研究中既要立足于中國的現實,又要放眼全球化時代的特征,這一點在目前的學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國家仍然存在,人類仍然以國家、民族為劃分單位的情況下,處于不同地位的國家行為,其出發(fā)點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有時會因國家利益的追求導致相差甚遠。錢其琛同志曾經指出,經濟全球化一方面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又使經濟發(fā)展更加不平衡。而這種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也會導致政治的不平衡,使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受到沖擊。因而處于不同位置的國家對全球化的響應是不同的,所采取的對策也是不一樣的。本書以全球化為視角,重點審視西方國際政治理論、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政治理論的發(fā)展變化,以戰(zhàn)爭與和平、合作與沖突、強權與民主為中心論述了國際政治演變、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揭示了全球化時代國際政治理論的新走向。它不同于西方的一般著作只是從發(fā)達國家的地位和利益出發(fā)強調權力政治,而是更為突出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權利政治。本書主要從權利的視角詮釋了當代國際政治理論。本書的特色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運用比較法。對國際政治的主要問題分別從西方國際政治理論、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發(fā)展中國家國際政治理論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形成對某個問題的全面深入認識,加強國際政治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研究分析,豐富補充他們在國際政治方面的認識。第二,使用新資料。搜集近幾年的最新成果、最新資料是本書的特點之一。本書使用的資料截止到2004年6月底,針對新千年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對國際政治理論的影響、變化及走勢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分析。第三,刻意體系創(chuàng)新。本書從國際政治的行為體入手,探討了國際政治的戰(zhàn)爭與和平、合作與沖突、強權與民主等主要問題,著力對國際政治理論的概括性、抽象性進行分析,關注國際政治發(fā)展的主流及方向。第四,實用性較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國際政治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是一部值得參考的理論性書籍。它既提供了基礎知識,也提供了研究方法。第五,時代特色突出。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國際政治理論的某些理論和概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挑戰(zhàn),而國際政治的現實發(fā)展又出現了許多新理論。這是新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本書作者均是在高校長期從事國際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嚴謹的學術作風和創(chuàng)新精神。但愿本書能成為當代大學生和關注國際政治問題的讀者的一本有益的書。由于作者學識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敬請專家學者和讀者批評指正。作者2004年10月本書前言序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因此,關心、觀察和研究國際政治的人也就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中國學者撰寫的國際政治方面的論著,也是豐富多彩,大量涌現。李云霞、靳利華合著的《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政治理論》,就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新書。由于加強國際問題研究和廣泛開展國際交往的需要,國家正大力培養(yǎng)專業(yè)性人才。據統(tǒng)計,20世紀60~70年代,全國高校設立國際政治系的,只有人大、北大、復旦三家,現在相關的院系已達五十余家。不僅培養(yǎng)了大批的本科生,而且培養(yǎng)了許多碩士生和博士生。目前,全國共有碩士學位點46個,博士學位點23個。少數名校還設立了博士后流動站。為交流教學經驗,共同提高學術水平,2003年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成立。國際政治理論(或曰“國際政治學”)和國際政治,是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前者是理論,后者是活生生的現實。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國際政治學,是政治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以主權國家為核心而構成的國際政治體系為研究對象,以國際政治力量分化、組合、矛盾、沖突、戰(zhàn)爭、和平、合作、發(fā)展等政治現象、政治關系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平等、和諧、有利于人類進步發(fā)展的國際社會為目標的一門科學。簡言之,國際政治學就是研究國際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國際政治學與政治學、哲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相比,至今仍屬于一門新興學科,它具有很大的不成熟性和不完備性。國際政治學是在國際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在國際交往、國際聯系、國際合作與沖突不斷加深的基礎上產生的。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眹H政治學正是國際政治歷史發(fā)展在理論上的反映。國際政治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國際社會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這里,資本主義的產生發(fā)展起了關鍵作用,而資本帝國主義這個“怪物”的出現,更加強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促進了國際社會各種矛盾斗爭的發(fā)展和相互關系的復雜化。為闡明這種復雜的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學也就應運而生了。從時間概念上講,國際政治學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年)前后,發(fā)展、繁榮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9~1945年)前后。它的發(fā)祥地不在缺少資本主義的亞非拉地區(qū),而在資本主義發(fā)達的歐美國家。美國是資本帝國的后起之秀。它通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變成了西方世界的霸主,因而也成了國際政治理論發(fā)展、繁榮的中心,名家輩出,論著頗多。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這個時期,可以稱為由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新的時期里,世界出現了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同時也提出了兩大主題——和平與發(fā)展。但這兩大趨勢與兩大主題,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多極化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而全球化則有助于經濟發(fā)展。當今國際局勢的基本特征是“一超多強”。事實上,是一超超強,多強多不強,因為多強中沒有一個可與美國抗衡的。一超就是美國,多強一般指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以及印度、巴西等。美國是惟一的超級大國,其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萬億美元,約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4以上,差不多是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七倍。其軍事實力更是無可匹敵,它2004年的軍費開支為4559億美元,約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一半,是中國國防開支的17.8倍。歐盟雖有25個成員國,但其綜合國力仍與美國有一定的差距?,F在研究國際問題,必須緊緊抓住三個關鍵詞:美國、失衡、周旋。美國是大霸主,其力量遍及全球,遍及天空、陸地與海洋。所有國家要生存要發(fā)展,都不能不考慮美國因素,不能不研究如何應對美國的政策,因為它既有胡蘿卜,又有大棒,確實到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而且沒有任何人、任何國家、任何國際組織,可以制止或約束它的行動,以致單邊主義大行其道。所謂失衡,是指國際力量的嚴重失衡。富者過富,窮者過窮;強者過強,弱者過弱。而且這種貧富、強弱的差距還在繼續(xù)拉大。冷戰(zhàn)后,美國主導和發(fā)動的海灣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都屬于不對稱的戰(zhàn)爭。弱者幾乎是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巴以沖突也屬于此類性質。由于力量不對稱,也就產生了理力相背的問題,即有理者無力,有力者無理。所謂周旋,是說弱者在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進行斗爭時,要更講究策略,更講究藝術。現在的國際政治,確實成了一門越來越復雜的藝術。要想以弱勝強,必須準備走曲折的路。要敢于斗爭,更要善于斗爭;既要斗爭,更要斗智;要以柔克剛,善于妥協;要力求對話,避免對抗;要有理、有利、有節(jié),力求斗而不破;要廣交朋友,防止孤立,利用矛盾,發(fā)展自己。中共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边@個“戰(zhàn)略機遇期”,也是我們觀察、研究和發(fā)展國際政治理論的一個難得的機遇期。現在,國際形勢正在發(fā)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平發(fā)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美國好戰(zhàn)的單邊主義受挫,國際影響力逐漸下降。這一升一降,已成了包括美國政論家和專家學者在內的一個觀察點和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美國在國際上,常常以民主、自由、人權的衛(wèi)士自居,實際上,它干的卻是破壞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勾當。美軍虐俘事件的曝光,使美國丟盡了顏面。伊拉克戰(zhàn)爭清楚明白地告訴世人,美國是言行不一的。準確地說,伊拉克戰(zhàn)爭是“倒薩之戰(zhàn)”,就因為薩達姆不聽它的指揮,所以美國執(zhí)意要顛覆他的統(tǒng)治權,于是就捏造理由說他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說他與“基地”組織有聯系?,F在證明,這純屬虛構。為推翻薩達姆政權,為發(fā)動“先發(fā)制人”的“倒薩之戰(zhàn)”,它不實行民主原則,搞單邊主義,破壞了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權威,破壞了國際法準則;它把歐盟中不支持其動武的法德等國稱為“舊歐洲”,把支持其動武的國家稱為“新歐洲”,以致破壞了歐洲的團結,得罪了一些盟友;它不把幾十個國家的千百萬人的反戰(zhàn)示威活動放在眼里,執(zhí)意在2003年3月20日繞開聯合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以致激起了中東以至全世界的反美情緒高漲。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認為,美國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是非法的”。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說,這是美國的“政治錯誤”。美國一位作者叫瑟奇·施梅曼,于2004年1月25日在《紐約時報》發(fā)表文章,稱美國是“惟一的超壞大國”,“在有些地區(qū),人們認為,美國對世界和平構成的威脅比‘基地’組織還大”。美國已為它發(fā)動的這場不義之戰(zhàn),付出了慘重代價,從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美軍傷亡人數將近一萬,其中被打死的有1520余人,戰(zhàn)爭耗資達2260億美元。因此,大多數美國人對其處理伊拉克問題的方式表示不滿,認為這是一場“徹底失敗的戰(zhàn)爭”。2005年3月20日,是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兩周年,世界許多城市舉行了反戰(zhàn)示威,美國的示威者抬著棺材表示抗議。伊拉克駐有153萬美軍,卻對不斷惡化的治安形勢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