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體詩。它在隋唐之際已經產生,中唐以后逐漸有較多文人從事創(chuàng)作,晚唐五代趨于繁榮,而極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時,一般稱為“曲”、“曲子”、“曲子詞”。后來才稱為“詞”,又稱“樂府”。“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等。這些別名均始見于宋人文獻。詞起源于民間,它是城市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并與當時新興的民間音樂、少數民族和外國傳入的音樂有密切關系。古人多認為詞源于樂府詩和唐代近體詩。這是因為二者均是較整齊的五、七言句,配樂時需依曲調的長短曲折增減詩句的字數而成長短句,宋代朱熹、胡寅均持此論。但這只是局部情況。古樂府及近體詩之可歌者大都是先作詩,后配樂;而詞則是先有曲調,再按調譜填詞,其長短有固定格律。而且按樂填詞現象在隋唐以前就出現了。南朝梁武帝有《江南弄》七曲,同時的沈約有四曲,蕭綱有三曲,體裁完全相同??烧f是詞的濫觴。詞與樂府的區(qū)別還在于詞所配合的是新興音樂。隋唐時代,少數民族和外國音樂大量傳入中原地區(qū)。不僅流行于民間,也進入上層社會和宮廷,而原有的音樂則逐漸衰敗。這些音樂演奏時音調繁復,變化多端,自然需要有長短錯落、抑揚婉轉的歌詞與之相配合。這樣,就有了嚴格意義上的詞。唐代曲子詞最早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的發(fā)現,就是證據。文人填詞之風始于唐中葉。相傳《云謠集雜曲子》御制曲子詞中就有唐玄宗的作品。又傳李白曾作詞十余首,被推為詞之始祖。肅宗以后,文人填詞者漸多,較早的有張志和《漁歌子》(又稱《漁父詞》)5首,一時唱和甚多,在日本也有和作和仿作。大歷間,戴叔倫、韋應物名作有《調笑令》,稍后王建有宮詞《調笑令》和《宮中三臺》、《江南三臺》。劉禹錫、白居易更是詞作的推動者。晚唐填詞之風更盛。所用詞調有所增加,藝術上也較成熟。代表作家是溫庭筠。此外,杜牧、段成式、張希復、鄭符、皇甫松、司空圖、韓偓、李曄 (唐昭宗)也均為詞作名家。五代十國時期,詞作適應女樂聲伎,畸形發(fā)展。作家作品大量出現,成就超過同時的詩文。當時中原戰(zhàn)亂頻繁,詞人較少。后唐莊宗李存勗能自撰曲子詞,和凝有曲子相公之稱。五代詞壇中心是西蜀和南唐。兩地相對穩(wěn)定,經濟、文化較發(fā)達。前蜀后主王衍和后蜀后主孟昶均好詞藝,蜀地聚集了許多文人詞客。本書入選詞作,均為唐五代詞中佳作,所注釋,廣稽博察,務致準確;評析之語,乃選者涵詠感悟所得,惟求言簡意賅,力避喧賓奪主。注、評之中,間有前賢時俊之妙解,限于篇幅,示能一一標示,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