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發(fā)現(xiàn)中國電影
內地篇
中國電影的萌芽——上海都會滋生的黃金時代
中國早期片廠興革及其特色
《春蠶》——中國第一部寫實電影
《桃李劫》——迫切的意圖表達
《馬路天使》——另一種現(xiàn)實表達
《夜半歌聲》——心理分析原型
孤島以降的中產戲劇傳統(tǒng)——張愛玲和《太太萬歲》
追憶白光——是妖姬還是地母?
《霸王別姬》——踏入商業(yè)的通俗舊夢
《十面埋伏》——談文化保護政策之必要
《茶馬古道》——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的完美結合
《孔雀》——青年成長的夢與中年無奈的攤牌
《站臺》——被現(xiàn)實碾碎的生活向往
《紫蝴蝶》——繁復場面調度的執(zhí)迷
香港篇
延續(xù)中產戲劇傳統(tǒng)——香港電懋公司的崛起及沒落
東方好萊塢的縱向承繼——從上海到香港
洋人眼中的香港風情——舢板樂園和種族偏見
小飛俠和無厘頭——香港電影“失樂園”
從陽剛世界到假女性主義——香港電影的兩性角色變化
李翰祥——中國電影史的奇人
李翰祥的電影風格
《倩女幽魂》系列——徐克和程小東的舊瓶新酒
《黃飛鴻》——新舊交替時刻的悲劇英雄
《阿飛正傳》——不完整的故事卻成立的電影經驗
《花樣年華》——張愛玲式的戀物癖和庸俗美學
《2046》——后現(xiàn)代回憶加未來想象
《胭脂扣》——頹廢中的激情謳歌
《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關錦鵬個人影史的投射
向蕭芳芳致敬——一位與香港電影史同步的優(yōu)秀演員
臺灣篇
懷舊與逃避主義后的迷失——五六十年代臺灣電影概況
臺灣電影九2——國際當紅,島內失利
臺灣電影九2新新浪潮
世紀末的臺灣電影——當代、后現(xiàn)代和儒家
電影儒俠胡金銓——作者型的武俠大師
侯孝賢——開創(chuàng)新的電影經驗
《童年往事》——臺灣四十年政經文化的證言
《戀戀風塵》——有情天地
《悲情城市》——試賦臺灣史詩
《戲夢人生》——縱浪大化中,不悲亦不喜
楊德昌——從電腦、電機到電影
《恐怖分子》——電影神話的割裂與重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
《推手》——哀樂老年
《臥虎藏龍》——人文傳統(tǒng)和弗洛伊德
通論篇
文人電影與商業(yè)翻新——新舊《龍門客?!分容^
《英雄》和《臥虎藏龍》之比較
中國電影中的女性意識
國際影展和市場——華語電影海外丕變情勢
世紀末的華麗時代——華語電影四種傳統(tǒng)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