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1
第一章 緣起:概念、爭論與立場/10
第一節(jié) 大眾文化的研究定義/12
一、“狹義”的文化:理解的起點/12
二、大眾社會與大眾:作為社會基礎/15
三、文化工業(yè):作為生產途徑/23
四、大眾文化的研究定義/28
第二節(jié) 文獻回顧:“批判主義”與“平民主義”/32
一、“批判主義”的立場/33
二、“平民主義”的立場/39
第三節(jié) 針對“傳受關系”的傳播學視角/47
一、“中觀研究”的立場/47
二、“傳受關系”與研究范式/55
第二章 系統(tǒng)視野的研究設計/61
第一節(jié) 系統(tǒng)理論與傳播研究/62
一、系統(tǒng)的整體性原則/62
二、傳播系統(tǒng)的主要關系/65
第二節(jié) 對大眾傳播模式的借鑒/70
一、從紐科姆模式到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71
二、賴利的“社會系統(tǒng)模式”/75
三、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76
第三節(jié) “理想類型”的研究框架/78
一、一種“理想類型”/79
二、“一體化學科方法”的啟示/83
第三章 需要與認同——作為核心概念/87
第一節(jié) 需要的定義/88
一、需要與受眾需要/89
二、需要、需求與欲望/95
第二節(jié) 認同的定義/99
一、什么是認同?/100
二、“who am i?”/102
三、關于社會認同/107
第三節(jié) 作為核心概念的基礎/111
一、需要:文化傳播的動因/111
二、認同:理解消費的一種途徑/115
第四章 商品化——資本與需要之間/119
第一節(jié) 文化與受眾的商品化/121
一、大眾文化成為商品/121
二、“影子勞動”:受眾的商品化/129
第二節(jié) 需要的生產/135
一、受眾:需要的“合作生產者”/136
二、理論回顧:“意義”的生產/141
第三節(jié) 需要的控制/148
一、“把關”與“說服”系統(tǒng)/149
二、技術的影響/154
第五章 社會互動——群體和階層的影響/161
第一節(jié) 互動、群體與傳播/163
一、互動與傳播/163
二、群體的一致性/167
第二節(jié) 個體行為的群體影響/173
一、參考群體:個體行為的樣本/174
二、受眾細分、意見領袖與“認同框架”/177
第三節(jié) 群體與認同/188
一、青少年群體:認同的塑造/189
二、性別群體:認同的利用/194
三、民族群體:認同的差異/202
第四節(jié) 社會分層——受眾行為的社會影響/209
一、階級與階層/209
二、“中間階層”與大眾文化/214
三、需要、認同與階層差異/219
第六章 空間化——基于全球化背景/229
第一節(jié) 全球化:資本的“最小空間化”/231
一、全球化:空間化的特殊形式/231
二、技術和資本的推動力/235
第二節(jié) 空間化:制度和空間的延伸/240
一、企業(yè)合并:一種制度延伸/241
二、跨國文化工業(yè):一種空間延伸/250
三、美國的“空間化”優(yōu)勢/256
第七章 空間化——基于消費社會與消費主義/264
第一節(jié) 消費社會的形成/266
一、消費與需要/266
二、馬克斯·韋伯的線索/269
三、“從禁欲到縱欲”/274
第二節(jié) 消費主義與大眾文化/284
一、什么是消費主義?/285
二、大眾文化的角色/291
三、“需要”的重新主義/298
第八章 全球文化的現(xiàn)實圖景/304
第一節(jié) 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傳播/305
一、一種“示范一認同”模式/306
二、“文化同質化”?/313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與未來的展望/323
一、從“數(shù)字鴻溝”說起/324
二、發(fā)展國家的選擇/331
人名索引/345
參考文獻/353
后記/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