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傳播學與倫理學交叉的角度,對網絡內容的擴散與控制、網絡人際交流的多樣化與異化、網絡資源的不對稱及傳播效果的失衡等作了透徹的分析,并對網絡傳播實踐中網絡議題的建構、網絡輿論的引導、網絡規(guī)范的價值指向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論述中特別關注我國的網絡倫理實踐,對大型網站與網絡管理部門進行了深度訪談,對典型網民進行了個案研究,對重要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并對15家大型網站的管理規(guī)范逐一解讀。本書前言序丁淦林我年過七旬了,參與網絡傳播研究是“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偶爾為之。我多年從事新聞史教學,深知一種新型的傳媒的出現,會對大眾傳播和社會生活帶來何等巨大的變化。報紙的產生離我們時代太久遠,而電視在我國生長的過程,我卻是親眼所見的。在20世紀后半期,我國電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進程,人們收看電視業(yè)經歷了從高級享受到大眾消費的變遷。正是在電視的衍進途中,積累了許多經驗,也提出了大量問題,既為傳播學與新聞學研究命了題,也為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直接拉動了學術發(fā)展。在互聯網絡作為又一種新型傳媒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并引起學術界關注的時候,我有一種再度躬逢其盛的感覺。也許是在這種感覺的驅使下,我毫不遲疑地加入了“中國網絡傳播研究”課題組,我闖入了我不懂行的領域。好在課題組的成員都是教授或博士,都是青年或中年骨干,都熟知互聯網絡,有些成員還是帶著前期研究成果入伙的。我,老有所用,用在做組織聯絡工作。“中國網絡傳播研究”是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的重大研究課題之一,立項于世紀之交的2000年。那時,互聯網絡被冠以“第四媒介”的稱號,初次登上大眾傳播的舞臺,許多方面還顯得模糊、朦朧,邊界不清。學術界對它的評論,有溢美之言,也有過貶之辭。也出版了不少有關網絡傳播的書籍,大都是介紹基礎知識與技術操作程序。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它的了解雖然也有限,但渴望熟悉它。我們認為,不能在知道它、運用它上止步,而應該向理解它、掌握它前進。因此,需要作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工作。基于這種初步的認識,我們框定的研究方向與內容是:網絡傳播本體研究(理論、歷史、方法);網絡傳播與社會發(fā)展研究(受眾、效果、公信力);多維視野中的網絡傳播研究(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外網絡傳播對比研究;網絡傳播實務研究;網絡傳播的經營管理、法制與自律研究。顯然,我們框定的研究方向與內容是相當寬泛的,就像一家大百貨商店,什么品種商品都有。但隨著研究工作的開展,課題逐步縮小,趨向專題化。每個題目像特色小店鋪,需要精心經營。我們要求學術研究成果應該各揚所長,各具特色,但同時要兼有理論性、知識性、實用性。其中又以理論性為重,它應貫穿在各個方面,即便介紹新聞實務,也要講清道理。網絡傳播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觸角向世界各地與各領域的大規(guī)模延伸,充其量只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十年發(fā)展,成就多多,矛盾和問題也不少。它的種種理念需要明確,它與各方面的關系需要梳理,它的運作需要規(guī)范,我國的“積極發(fā)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fā)展中占據主動地位”的基本方針《人民日報》2001年7月12日第一版關于中共中央舉辦法制講座的報道。需要貫徹。所有這些,都應有理論解釋,都應得到學術支持,也都為傳播學與新聞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課題和必要的材料。目前,我們課題組已經實現了預期目標,完成了研究任務。但相對今后要做的工作而言,也只能算是作了某些前期準備。我們愿繼續(xù)努力,為中國網絡傳播的發(fā)展做更多的工作。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與紀海虹、王巧珍同志的辛勤勞作下,我們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將陸續(xù)面世。我們推出的第三本專著,是鐘瑛教授的《網絡傳播倫理》,這也是她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最終成果。我們衷心期待讀者評點,熱烈歡迎讀者提出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