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在有名的咖啡館內做著相同的事,只坐在那里喝咖啡、嚼舌根、互飆眼神;想見的朋友卻一個都沒找著,因為他們都被淹沒在人潮中……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C魍易陔p叟咖啡館內,眼睛瞪著咖啡桌上的白紙……我感覺得到我的手指蠢蠢欲動,我需要寫作……其次我想寫我自己……第一個升起的念頭是:作為女性自身的意義是什么?——西蒙·波伏瓦巴黎令人討厭的是:感官的細致、溫柔,喜歡把美好的當成漂亮,又把漂亮的說成美好……讓人喜歡的是:可怕的孤獨——一種沉默的孤獨,讓唯一剩下的心靈泛溢著哀愁的情緒……——加繆畢加索、羅特列克、薩特、海明威……他們在巴黎的足跡……巴黎,是世界上少數拒絕轉變的城市之一,我很樂意見到她的執(zhí)著,善變不是我喜歡見到的特性。1972年.受到法國“六八革命”的影響,我跟一群“憤怒青年”老遠跑到巴黎朝圣。即使當時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托洛斯基的著作上,我還是依稀品嘗到巴黎的滄桑手口頑固。是的,我們那時只能品嘗到無形的巴黎,有形的巴黎對我們這批窮小子來說太奢侈了,去咖啡館坐下來喝要法郎1元2角一杯,站在Bar臺前要7角,你還用猜我們是坐著喝還是站著喝嗎?在學生云集的拉丁區(qū),我們常常要肯定自己是站在“左岸”(你知道。剛到巴黎的人不容易分得出“左岸”還是“右岸”),然后到處尋找當年學生從道路上掘出石頭對抗防暴警察的痕跡。當然找不到了.便走過去看看那位連樣子也有點像愛因斯坦的書店店主。書,是永遠買不起的了——站著看完一輪書后又再去Bar臺喝咖啡,這次只能喝小杯的……但是巴黎的Cafe真的很有趣,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Cafe,巴黎人(在這個意義上,全部的法國人)怎樣活下去。有人說巴黎的街燈柱很有個性,好像每一根燈柱后面都隱藏著一段小故事;我說:是的,是的,那是Cafe,海明威、莎士比亞的書吧!我同意,真的。黃仁達兄比我晚3年到了巴黎,我很高興他終于決定把這些書籍公諸于世;當然,我建議大家最好還是實地考察更有味道,如果是這樣,仁達兄的這本書就當作是指南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