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世霖(1870—1934),字子英、支英,清末秀才,天津水師學堂肄業(yè)。上世紀初,先在家鄉(xiāng)辦溫氏女子家塾,由其母徐氏和妻子安氏主持。1905年在城里鼓樓西辦普育女學堂,又增聘張伯苓之妹張祝春和陸文郁之姐陸闡哉任教,故張、郁都可算是我市的第一批小學教師了。后來,張祝春和天津近代教育家馬千里結婚時,在普育女學堂舉行了新式婚儀,成為津門第一對行鞠躬禮的新婚夫婦。 在創(chuàng)辦普育女學堂的同時,溫世霖在天津還參與天津第一份畫報——《醒俗畫報》和《新民意報》的工作,鼓吹新政宣傳進步,兩報的主筆分別請陸文郁和馬千里擔任。以后,這兩份宣傳媒體都因為得罪當局,被迫???。 1908年,溫世霖和北倉人孫洪伊(1872-1935)等一起搞地方自治,從事政治活動。1910年被推為全國學生界同志會會長,因帶頭請愿和號召罷課,被清廷逮捕,充軍發(fā)配新疆,后寫有《昆侖旅行日記》一書,記載其發(fā)配過程和沿途觀感。其中有夢回故鄉(xiāng)與母妻相見和又去普育同師生一起開會等事,還有入新疆后受到早年“趕西大營”的天津老鄉(xiāng)的后代等接待歡迎的情況,都非常感人。 1911年辛亥革命后,溫世霖獲釋返津,繼續(xù)從事政治活動,曾先后擔任過同盟會天津交通部部長、國民黨燕支部總干事,1913年后還相繼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和國會議員等。1924年直系曹錕下臺后即退出政壇,繼續(xù)從事社會公益和辦學活動,1933年將普育女學堂擴充為普育女子初級中學,由其子溫祖蔭主其事。 此后,溫氏族人中還有多人從事教育工作,其中,溫瀛士又在鄉(xiāng)間創(chuàng)辦了普育女子小學,溫瀛杰長期在官立宜興埠小學為校長,溫瀛舉之妻劉絳文女士也在城里的普育女子初級中學任校長。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普育初級女中設高中部,擴充為女子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曾更名為市立女三中,現名中山中學,地址在鼓樓南的原廣東會館附近。 溫世霖在族內同輩中排行第七,鄉(xiāng)人尊稱其為溫七先生。他和創(chuàng)辦南開學校的教育家張伯苓先生有親戚關系,在其著述的《昆侖旅行日記》中有較詳細記載。早年,張伯苓的父親久庵公曾應聘在宜興埠大族溫、楊兩家教過家館,張伯苓也隨去附讀多年,其原配夫人安氏也是宜興埠人。因此,近有人在憶舊文章中說張伯苓也是宜興埠人,有誤。張家住在城里,祖籍山東,特附記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