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可以說是《暴風驟雨》的續(xù)篇,雖然一個寫的是東北地區(qū)的土地改革,一個寫的卻是湖南山鄉(xiāng)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它們是中國農村的兩次暴風驟雨。小說集中深入地描寫了一個僻靜的山鄉(xiāng),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引起的異常深廣的變化:相沿幾午年的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古舊的社會習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等,在一個短時期中被連根掀翻。作者用細膩的自我批評,帶著親切的鄉(xiāng)士氣息,刻畫了幾個革命干部和農民的形象,其中鄧秀梅、李月輝、陳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和特征,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5年周立波返回家鄉(xiāng)湖南農村,安家落戶,深入生活。一九五七年底完成了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又寫出了續(xù)篇。深刻地反映我國農村的巨大變化。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是要改變兩千多年來世代相襲的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改變中國勞動者幾千年來的勞動習慣和生活習慣。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周立波是一個時代感使命感很強的作家,他以敏銳的眼光緊跟時代變革,把筆觸集中到農村,以農村為背景,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歷史變革。1955年的初冬,一個風和日暖的下午,在資江下游一條山邊的村路上,一個20多歲身穿青斜紋布制服的女同志,正在匆匆忙忙趕路。她是縣委派往青溪鄉(xiāng)幫助搞合作化運動的團委副書記,共產黨員鄧秀梅。她雖然年齡不大,卻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吃苦耐勞,已是有獨擋一面能力的“老”同志了。鄧秀梅來到清溪鄉(xiāng),合作化運動很快便在這里開展了起來。但是,在這個偏僻的山鄉(xiāng),封建思想、私有觀念、陳舊的風習都是根深蒂固的,它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加之一小撮隱藏的階級敵人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總要造謠破壞,合作化運動必然遇到重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