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發(fā)表于1776年,是亞當·斯密最負盛名之著作,全書分為四篇,第一篇論述勞動、勞動產品分配到社會各階層的自然順序;第二篇論述資本的性質、逐漸積累資本的方法及資本用途與其所推動的勞動量的關系;第三篇論述不同國家對于勞動的一般管理或指導的不同計劃及其原因;第四篇論述因管理勞動的計劃不同而引起的各種經濟學說,闡明這些學說所產生的重要影響;第五篇論述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就內容而論,這五篇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二篇為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其余三篇為第二部分,主要從這些原理出發(fā),分別論述國民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和財政學。亞當·斯密以勞動價值理論來說明社會生活,在他看來,社會財富來自勞動,但他試圖證明:為了把人類推進到偉大的境界,最有效的辦法是保持自然所規(guī)定了的事物的正常秩序;對每一個人而言,只要他遵守正義的原則,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追逐自己的利益,允許他把自己的勤勞和資本投入到與同伴們的自由競爭中去。亞當·斯密不僅考察了社會的經濟關系和人們的物質生活,而且還研究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但他對人們精神生活的研究脫離了他所論述的物質生活。亞當·斯密生于蘇格蘭的柯卡爾迪,父親是海關審計員,但在他出生后幾個月便與世長辭。亞當·斯密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一生都對母親孝敬、恭順。他最早在家鄉(xiāng)的學校接受啟蒙教育,因為愛好書籍和記憶超群而引人注目,并因性情溫和天性慷慨而備受歡迎。他當時就具有了他一生中都令人驚異的習慣:即一個人時自言自語,與別人在一起時卻心不在焉。1737年,亞當·斯密進入格拉斯哥大學,三年后獲得一份獎學金而轉入牛津大學巴柳爾學院。他熱愛數(shù)學和自然哲學,但他最為心儀的是有關精神發(fā)展的自然過程理論。1748年,亞當·斯密在愛丁堡定居,精心研究有關修辭學和純文學的講演,并與當時和以后一些十分著名的人物建立了友誼。他與大衛(wèi)·休謨的交往大約也在此時,這是一種雙方以互相傾慕才能和對樸實坦率的熱愛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友誼,他們都想把這種友誼傳至后代1751年,亞當·斯密任格拉斯哥大學邏輯學教授,第二年改任道德哲學教授。他在這個位置上干了13年,他認為那是他一生中最受益和最幸福的時期。他的講演征服每一個人,甚至許多遠地的學生也慕名而來。他發(fā)音和談吐方式上微小的特點被爭相模仿,他教的學科也變成時髦的學問。但他所作的大部分演講都沒有保留下來。1763年,亞當...[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