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建筑的落架修繕,是科學技術性很強的工程。太原晉祠圣母殿解體大修,就是這種保護工程中的典型實例。1991年開始,先行實地勘察研究,測繪現(xiàn)狀,鉆探基址,分析殘損原因和變形情況,然后制訂修繕方案,進行技術設計,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論證后批準實施。從1993年7月備料施工,至1996年6月20日修繕告竣,實際施工期三年。圣母殿基址坐落在太原盆地西邊沿處,基巖坡勢陡峻。殿后廊柱柱礎與山巖相觸,而前檐柱礎與基巖相距8至12米,其間為淤土雜物填充,軟硬不一,因此,負荷能量甚為懸殊。過去地下水位較高,地基變化不大,圣母殿雖微有偏側沉陷,但基本上尚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之中。近年來,雨量大減,加之工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需要,用水量大增,殿字周圍開鑿深層機井取水,從而擾亂了地下水系,水位急劇下降(4—6米),晉祠三泉(難老、魚沼、善利)已基本枯竭。由于淤土收縮,雜物干涸,殿基隨之沉降,殿宇向東南傾斜。1980年測試以來,沉陷傾斜之勢不斷加劇。加固殿基,保護圣母殿勢在必行。殿內宋代塑像密布,殿前槽橫披和上下檐栱眼壁上還保存有部分壁畫。這些都是極具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修繕過程中,除保持殿宇原狀,盡量使用原有構件,加固原有結構和保持原有風貌外,尚有四個方面的難題必須解決:殿基前后硬度不一,為防止不均勻沉降和滑坡,必須使殿基坐落在基巖上;侍女塑像四十余尊需要全部移地保存,竣工后遷返原位,另外三尊大像(圣母像及二門神像)就地保護時必須防震、防砸、防雨雪;橫披和栱眼壁間的壁畫后人加抹成兩層,應分離揭出,加固保護;斗拱和廊內梁架上保存不少彩畫圖案,原狀保存,不可損傷。經過勘察研究,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修繕中不斷試驗,難題逐一得到解決,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將勘測、鉆探、設計和施工資料編著成畫,定名《太原晉祠圣母殿修繕工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