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長篇小說。它是羅貫中依據歷史傳說,在宋元話本雜劇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加工編寫而成的。南朝宋人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采用了許多佚事傳聞;北宋時說話藝人中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元代至治年間刊印的《全相三國志平話》話本,是《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礎;金元戲劇舞臺上就有40多種“三國戲”。在此基礎上,羅貫中最終以75萬字的篇幅完成該書的創(chuàng)作。該書今見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24卷,240則;明末,“李卓吾先生批評”本合240則為120回,并另撰回目;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仿金圣嘆評改《水滸》評改《三國演義》,對回目情節(jié)文字都作了一些修改,此后就成為最流行的本子。該書描寫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統(tǒng)一全國(280)近100年的歷史變遷。漢末,民不堪命,揭竿而起,是謂黃巾起義。漢室宗親劉備及桃園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伙同中郎將董卓、騎都尉曹操、下邳丞孫堅共同鎮(zhèn)壓黃巾軍;起義軍敗后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何進掌權,宦官殺何進,袁紹殺宦官,董卓趕走袁紹并廢劉辯立獻帝劉協而欺主弄權。操謀殺卓不成作檄文以達諸侯,集18路軍馬推袁紹為盟主討卓,卓被殺;因爭權奪利諸侯相互廝殺。操兵起山東護漢帝自洛陽駕幸許都,操當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一戰(zhàn),操敗袁紹,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獨霸中原;時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孫權據江東,劉備荊州依劉表,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又兼荊州兵多糧足,遂與曹、孫抗衡。操欲兵霸江南,孫、劉聯合抗曹,諸葛亮與周瑜攜手破操,赤壁一戰(zhàn),操敗回江北,奠定三國鼎立局面。此后,三國雖有戰(zhàn)爭也各有勝負;操死,子丞自立為帝;各隨即亦自立為帝,孫權為魏帝授為吳王;魏國權臣司馬懿、孫炎滅蜀后,代魏立晉,代吳而復歸一統(tǒng)。該書集中地描寫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同政治集團之間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面貌和反動本質,具有鮮明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對這種思想傾向,我們不能簡單地視為“封建正統(tǒng)觀念”而一筆抹煞。作為藝術典型的劉備與曹操分別是誠篤寬厚忠義仁慈和殘酷暴戾虛偽奸詐的形象,所以,這種思想傾向反映了古代人民對政治和政治家的選擇與價值判斷,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該書在藝術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是寫戰(zhàn)爭著重表現人物的斗智斗勇、記敘作戰(zhàn)雙方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運用,而不是呆板地鋪敘兩軍對壘;其次是塑造人物時,把人物放到尖銳復雜的矛盾斗爭中表現他們的性格,同時運用夸張對比烘托渲染等手法,并且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再次,吸收了話本故事性強的特點,情節(jié)曲折生動,在結構上既宏偉壯闊又不失嚴密精巧,形成了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