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依法治國的進程,當代中國的傳媒在傳播法制新聞的同時,還必須向社會傳播最新法學理論成果,尤其是平面?zhèn)髅郊磮蠹垼前褌鞑シㄖ卫砟钭鳛橐豁椈救蝿?。但是,法學家研究的法學理論成果比較抽象難懂,而大眾需要的則是新鮮、生動的通俗易懂的事實。為解決這對矛盾,我提出要用新聞的手法包裝法學新論,使之由靜到動,符合新聞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編輯們將此稱為“觀點的新聞性”,我將此稱為“新聞包裝法”。兩者都是一致的。大意是說,新聞傳媒不是學術刊物,也不是著書,不可能洋洋灑灑一說就是萬言甚至數萬言;新聞傳媒發(fā)表的理論成果必須具有新穎性,要針對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言前人所未言,且必須短而精,不能有多余的話。從這一點上說,法學理論成果也就成為法制新聞的一個品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提出應對“新聞”作廣義理解,對“理論”也應作動態(tài)的觀察。從傳統(tǒng)的新聞理論來看,所謂“新聞”一般是針對一個新聞事實而言;而傳統(tǒng)上所說的“理論”,又往往將之視為一種靜態(tài)的東西,與新聞不相干。這是一個誤區(qū)。從實踐來看,我認為,一種創(chuàng)新理論的提出其實也是新聞。例如:當鄧小平同志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提出“依法辦事”時,你能說不是新聞嗎?上個世紀90年代當人們第一次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你能說不是新聞嗎?肯定是。基于此,我提出要用新聞的手法包裝法學理論,使之由靜到動,使大眾容易接受。從《檢察日報》理論版的實際效果看,經過包裝的法學理論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不僅廣大讀者歡迎,法學專家也說好?!稒z察日報》理論版主要是面向知識界、面向法律界,以傳播法治新理念,跟蹤學術新動向,解答司法實踐中的新問題,剖析典型新案例,報道法學前沿新思想為宗旨,從而起到指導執(zhí)法,引導公民學法、守法,用法律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權利利益,同時促進法學理論繁榮。在這塊園地里,法學和傳媒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共贏的效果。發(fā)表在《檢察日報》、收入《法學家眼中的中國法治》一書中的精品文章就是最好的注解。我認為,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用新聞手法包裝法學新論之特點,具體是:一是觀點新鮮,文字簡約,內容翔實。本書以刑事司法理論與實踐為主線,既有前沿理論爭鳴,又有司法實務疑難探討,從司法改革到反腐方略,從統(tǒng)一司法考試到遏制超期羈押,等等,輻射憲法、法理、民法、經濟法等各部門法領域,采用對話、三人談等新聞方式,既充分體現了新聞的新鮮生動、簡明通俗、短小精悍等特點,又展現了法學理論的思想性、學術性。二是角度新穎、引領前沿。本書選題大多是針對現實社會理論與實務中的疑難問題而策劃組織的專家評述。學術論爭是有長久價值的,專家們憑借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站在獨到的視角、學術的高度上,提出的許多觀點、看法、建議,至今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例如如何建構法律共同體、司法考試制度設計、證據法的修改,等等。這也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三是專家精品,觀點權威。書中文章作者多為國內知名的學者,包括一流的法學專家、學界泰斗,還有司法實務界的精英人士,等等,他們的一言一行本身具有新聞價值。從這個角度講,他們的觀點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書中選取的文章反映了他們最新法學研究成果和對法治實踐的最新感悟。對我國法治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如“證據法修改”專題中的訴訟法專家陳光中教授、何家弘教授,“刑法適用疑難問題對話”中的刑法學家趙秉志教授,反腐敗問題專家胡鞍鋼教授,等等。四是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書中選題多為百姓關心的話題,如憲法改革、刑事賠償、遏制超期羈押、量刑建議,等等,都是關乎民眾利益的焦點話題。且文字活潑生動、深入淺出,將艱深的學術理論化作談話、演講稿等,這種通俗化的處理,不僅使普通人看來高深莫測的理論面孔變得和藹可親,理論文字具有可讀性和吸引力,而且使得先進的法治理念能在不知不覺中對普通民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廣為傳播。總而言之,我認為,《法學家眼中的中國法治》一書真實反映了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一代法律精英推動法治進程所做的不懈探索,真實記錄了他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思想變動的軌跡,是一部難得的紀實性理論精品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