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希里語(簡稱斯語)屬班圖語系東班圖語族,為非洲一主要通用語言。目前使用斯語者約有五千萬人,分布在東非各國和地區(qū),包括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馬拉維、布隆迪、剛果、贊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索馬里等國。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已定斯語為國語。其他如烏干達等國居民大都使用這一語言。據東非權威性的《語言研究學報》報導,不少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發(fā)展趨勢推測,認為斯語極有可能成為整個非洲地區(qū)的通用語言。近年我國人民和東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從事斯語研究及翻譯工作的人逐漸增多。在援外工作中,我國派往坦桑尼亞工作、學習或考察的人先后已有數十萬人次之多。無論在國內學習或出國工作,對于學好斯語,均感覺有迫切需要。斯語作為專業(yè)學習在我國自一九六0年開始,北京廣播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先后設置斯語專業(yè),次年中央廣播電臺增設斯語插音節(jié)目。一九六四年《人民畫報》創(chuàng)刊斯語版,外文出版社也開始出版斯語書籍。由北京外國語學院斯語專修班譯編的《斯?jié)h辭典》,不久亦經外文局編輯出版問世。多年以來,從事斯語工作或學習的人,只能參考英國出版的《自學斯瓦希里語》(TeachYourselfSwahili)一書的中譯油印稿。該書編于三十年代,其語法觀點比較陳舊,有些語法現象早已消失或已發(fā)生變化。且該書系英國編者根據英國學生特點編寫,對我國學生不盡合用。書中例句也大部分摘自古蘭經、圣經或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帶有濃厚的宗教和封建迷信色彩,脫離現代社會生活實際,學后多難應用。斯語的語法現象本極復雜,如無合用的語法書作指導,必使學習倍增困難。斯語原沿用阿拉伯字母,一八四四年改用拉丁字母后發(fā)音雖有所簡化,但語法現象迄今并未擺脫阿拉伯語影響,變化仍極復雜繁多,幾乎每一個詞在用法上都有變化。譬如動詞,不僅有時態(tài)和語態(tài)變化。還有前綴(詞首)、中綴、后綴(詞尾)變化。其詞尾本身變化更多。一個詞尾可以派生出另外一個動詞,派生的新動詞又可以再派生另外一個動詞,這樣派生再派生,一個原動詞可以派生多達幾個甚至十幾個式,每式又可以再派生另一些動詞。名詞也有很多變化,名詞本身分為八大類,各類都有性、數、格的變化,而隨名詞的變化,代詞、數詞、動詞等的詞首、詞尾都要作相應的變化。這些錯綜復雜的變化,有時也要集中在一個詞形上反映出來。一個詞形往往可以包含各種語法現象,幾乎每一個音節(jié)都有其特殊含義和作用。凡此種種,如不掌握其變化規(guī)律,學習時必然感到困難重重。如果依靠語法規(guī)律作為指引,即易走出迷宮,收事半功倍之效。本書編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深感掌握語法規(guī)律的重要性。因此覺得有必要針對我國斯語學習和研究的需要編寫斯語語法一書。二十余年來,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在國外從事翻譯工作期間,隨時注意積累資料,對現代斯語詞法和句法進行分析研究,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著手編寫《斯瓦希里語語法》一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做到:(一)采用傳統(tǒng)的、通用的語法修辭體系,簡明扼要地簡述斯語的結構形式和語法的運用規(guī)律。(二)突出難點,著重實用。對于我國學生學習斯語最感困難的問題,如變化多端的動詞派生式、名詞詞綴的變化規(guī)律等,都作較詳細的敘述,以便使學者易于掌握規(guī)律。(三)注意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相結合。敘述力求淺顯易懂,符合斯語語法規(guī)范,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語法術語。舉例時也盡力采用日??谡Z中常用的詞句。根據上述三個原則,并參考斯語、英語、俄語文法編寫體例,在教學實踐中我斷斷續(xù)續(xù)地編寫此書,隨編寫隨征求專家意見,稿件經過多次修改,最后并由專家協(xié)助定稿。但因針對我國學生的需要而編寫斯語語法尚屬第一次嘗試,個人水平有限,缺點錯誤在所難免,衷心希望提出寶貴意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