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1859-1916)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1881年到山東投淮軍吳長慶部,任營務處會辦。次年隨軍入朝鮮,負責前敵營務處事務,協(xié)助朝鮮國王訓練“新建親軍”,鎮(zhèn)壓漢城兵變。1885年被李鴻章保薦為清“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1894年電請清廷派兵入朝鮮鎮(zhèn)壓東學黨起義。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負責辦理清軍前敵營務處兼籌轉運事宜。1895年被委派到天津小站練兵。 1897年升為自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戊戌變法期間,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寵信。1899年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署理山東巡撫(次年3月實授),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參加“東南互保”。1901年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1903年任練兵處會辦,掌握練兵實權,至1905年把北洋軍擴編為六鎮(zhèn),成為北洋軍的首領,權極一時,招致滿族親貴猜忌,1907年清廷以明升暗降的辦法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 1909年被攝政王載灃罷免,回籍“養(yǎng)病”。辛亥革命前已被孫中山注意并有評論。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更為孫注視,認為“命運之神是在做有利于袁世凱的事情,不久,他將成為我們國家命運的主宰”。開始在其所轄北洋新軍中開展策反運動。武昌起義后一面逼清廷授給軍政大權,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一面誘逼革命黨人承認其為整個局勢的主宰者。孫看到其“狡猾善變”并嚴正表示“袁世凱之君主立憲辦法,決不為人民所允許”;但又希圖“以和平收革命之功”,通過讓位給袁,早鞏國基。1912年2月12日迫使清帝推諉,旋被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又制造假象,騙得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的信任,同時,暗地策劃消滅革命勢力。1913年3月暗殺宋教仁,隨后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英鎊充作軍費,鎮(zhèn)壓“二次革命”解散國民黨。1914年下令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另訂《中華民國約法》,設立政事堂、海陸軍大元帥統(tǒng)率辦事處,獨攬軍政大權。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妄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8月指使親信組織籌安會,12月12日發(fā)布接受帝位申令,準備在1916年元旦正式“登極”。全國人民強烈反對復辟帝制,流亡在日的孫中山曾多次發(fā)表討袁宣言和檄文,聲討其罪行,并堅持進行討袁斗爭。1916年3月22日在舉國響應的護國運動高潮中,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北京病死。本書是對袁世凱一生主要活動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