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1893一1980)中國史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系。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 早年收集民間歌謠,從事民俗學研究。1920年開始考辨古史傳說,至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打破把古代視為“黃金時代”的觀念,在史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以后曾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辨的文章,編為《古史辨》八冊(已出版七冊)。 1927年,創(chuàng)辦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并編輯“民俗學會叢書”。以民俗資料印證古史傳說。后又進而考辨歷史地理,于1934年創(chuàng)辦《禹貢》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貢學會。推動了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培養(yǎng)了一批歷史地理學的專門人才。由于當時民族危機深重,逐漸側重邊疆地理研究,于1936年創(chuàng)立邊疆研究會,同時組織通俗讀物編刊社,主持編印鼓詞等曲調的讀物,宣傳抗日。 抗戰(zhàn)時期,轉入內地,創(chuàng)辦中國邊疆學會,出版《邊疆周刊》、并先后主編《責善》半月刊、《文史雜志》。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 生平著述極富,出版有《秦漢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吳歌甲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