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夷教在古代中國,顯非主流宗教,也沒有流傳到近代。如果不是由于考古發(fā)現的激發(fā),學者刻意探索,三夷教在中國社會歷史上的真實面目及其影響,殆不為人所知。因而,對三夷教的研究,可說是嚴格意義上的純學術研究;其與當前社會生活,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殆無任何直接的聯系,自然難以產生時尚所追求的社會效益。至于其學術價值,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即便自己略有所見,也應避賣瓜之嫌,更何況身在廬山,本來就看不清。不過,憶當年身為研究生時,業(yè)師蔡鴻生先生指示就該領域去作學位論文,余遂窮盡辦法,檢索收集有關研究的論著目錄,發(fā)現無論國內國外,不管和平時期抑或戰(zhàn)亂時期、冷戰(zhàn)時期,總有那么一批學者前赴后繼、持續(xù)不斷地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個中還不乏真正飲譽全球的學界泰斗;由是而深受鼓舞,也就一年一年堅持做下去。對中國學者而言,三夷教的研究實際是屬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范疇。而就這方面,蔡鴻生先生根據陳寅恪先生的治學之道和有關識語,演繹概括了如下的核心思想:中古時代的文化傳播,既是漸進的,又是曲折的。由于當時物質技術條件的限制,來自“文化本原”的直接傳播不可能起主導作用,“輾轉間接”纔是普遍存在的方式。因此,為了探索一種文化因緣在空間上的展開,也即為何從此地傳入彼地,必須找出中間環(huán)節(jié),纔不致于架空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