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于195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最早創(chuàng)辦的哲學社會科學刊物之一。半個世紀以來,《歷史研究》共發(fā)表文章約4000篇,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新中國幾代史學工作者的成果結晶,作者涵括從郭沫若等20世紀中葉即已名揚天下的史學巨匠,直至新世紀方始嶄露頭角的學界新秀,體現了五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研究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及演進路向。因此,從學術史發(fā)展與演變的意義來講,《歷史研究》的五十年,也即是新中國史學發(fā)展的縮影。為此,我們選編了這套叢書,以紀念《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五十周年。本書前言序20世紀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中國學術出現重大轉折的時期。在此期間,歷史學這門古老而又與時俱進的人文學科,同樣經歷了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歷程。20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實現了從傳統(tǒng)到近代實證史學及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轉變。在理論上,從進化史觀到唯物史觀;在方法上,從傳統(tǒng)史學方法到新史學方法;在史料上,從單一文獻到文獻與地下出土資料,諸如甲骨文、金文,乃至文書、檔案、墓志、碑刻、民族文字、筆記小說等資料相結合;在內容上,從注重君主和政治到關注不同人群和各個層面及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體例上,從編年、紀傳、紀事本末、典志等到章節(jié)體;等等。20世紀后半葉,中國歷史學的發(fā)展尤為迅速和曲折。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歷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極大地促進了歷史學的繁榮和發(fā)展。然而,毋庸諱言,像許多領域一樣,歷史學界存在教條主義、簡單化、公式化的傾向和“左”的弊端。及至“十年動亂”時期,這些弊端發(fā)展到了頂點。在上個世紀最后20年里,隨著我國社會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歷史學也呈現出空前活躍的新局面,發(fā)生了喜人而深刻的變化。如史學研究者對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存在的失誤和弊端進行反思和探索,努力糾正以往簡單化、公式化及“左”的傾向;借鑒和吸收西方現當代史學理論和方法;研究領域也有很大拓展,通史、斷代史、專題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是過去所不曾達到的,而文化史、社會史及世界史研究更是以前所無法企及的。綜觀20世紀中國歷史學發(fā)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歷史學理論、方法的引進和更新,新史料的發(fā)現和傳統(tǒng)史料的拓展發(fā)掘,對歷史學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而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更是推動歷史學繁榮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正當世紀之交,認真回顧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發(fā)展歷程,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推動新世紀中國歷史學的繁榮和發(fā)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谶@一認識,《歷史研究》編輯部從90年代中期起,就醞釀開辟“20世紀中國歷史學回顧”專欄。按斷代史、專題史、國別史等擬定幾十個題目,邀約該領域中研究有素的學者分頭撰寫,并于1996年第1期起正式連續(xù)刊出。該期“編者的話”說:“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回顧是我們想在今后幾年里著意辦好的一個新欄目……希望經過幾年的積累,然后匯集成書。”“此欄文章,要有述有評,力求公允?!苯涍^編輯部同仁與作者的共同努力,至2003年底,共刊出41篇。如今,借紀念《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50周年之機,將其結集出版,算是善始善終,兌現了當初的承諾。當本書即將出版之際,不由使我想起幾任主編和諸位編輯為這個欄目和本書出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特別想說的是已故張亦工同志在接任主編后,曾不止一次地對我說,要把這個欄目辦到底,并考慮籌款出集子,了卻我任內未竟的心愿。不料他卻先我而去。如今,也算實現了他的心愿。自從這個欄目開辦以來,我們就不斷收到學術界的反饋信息,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許多史學界同行說,已將回顧文章列入該專業(yè)研究生必讀書目云云;也有朋友指出其不足。這些都反映了讀者對此欄目的關注,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本欄目文章結集出版的意義,我想不僅在于兌現了編輯部當初的承諾,為歷史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還為編著20世紀中國學術史積累了資料。最后,談談本書的不足。本書所收文章大部分來自約稿,也有少量自由投稿。題目有大有小,并不盡在一個層次之上。另外,由于種種原因,有的斷代、專題和國別史,本應設置而付闕如。限于時間和刊物的安排,這個欄目須告一段落,也只能如此了。好在本書屬于文章匯編而非專著,想來讀者是不會苛求于我們的。況且,近年來有關20世紀學術回顧的論著接踵出版或正在運作之中,必能彌補本書的缺憾。本書即將付梓之際,編輯部同仁命我寫幾句話。屢辭不獲,勉強為之,權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