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人在成熟之前,必然要經歷長期而艱辛的探索和學習階段,古典詩則是探索和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在古典詩中,究竟什么是值得我們傳承的呢?根據我個人多年的追求和實驗,下列幾點也許可以提供參考: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大體說來,中國古典詩中多半具有濃厚的道家自然主義色彩,故田園詩形成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即便是抒情或言志,也都透過由自然景物所組成的意象來表現。古代詩人大多做過官,罷官后又都歸隱自然。他們的詩都能呈現一種澹泊與恬靜的境界。這顯然是他們在詩中表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不論詩人或讀者,感受到這種和諧之后,心靈便有了皈依,生命便有了安頓,進而對人生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和感悟,因而得以化解生之悲苦。但近代社會由于機械文明的發(fā)達,人口密度增加,人際關系復雜,加以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人與人固然冷漠無情,人與自然更是日趨疏離,因而現代人便陷于一種矛盾,焦慮,迷惘的困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的好處,就是使讀者能在自然親和力的感染下,發(fā)現自我的存在。現代詩雖反映了現代人的苦悶和危機,卻找不到化解之道。如果現代詩人能從古典詩中找回我們那些失落的東西,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現代詩便會具有哲學的深刻。二、詩的意象化:中國的詩歌在形式上由四言到五七言絕律,在技巧上由淺白而深致,由直達而折射,由寫實而象征,這都是文學演進的必然趨勢,最顯著的則是由平鋪直敘的描寫,進化到意象的呈現。所謂意象化,就是詩人把情感深刻地滲入事物之中,再透過鮮活而具體的景象表達出來,而這種表達是情與景的融合,故它是綜合的,想象的,感性的,意在言外的,其審美效果就在“言近旨遠”。換言之,就是以最精簡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最豐富而深刻的含意。杜甫精于七律,他的七律都是極其精致的意象化的詩。我認為杜甫之所以能傳誦千古,主要靠他經營意象的才識和功力。李商隱師承杜甫,也學到了把感情意象化的本領?!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詩之妙就在于使激情化為冷雋的意象,使情感有了深度?,F代詩雖尚未達到普遍圓熟的程度,但語言的意象化卻是一項明顯的成就。不可否認,一開始現代詩人是從西方現代主義學到了熔鑄意象的方法,卻暗含古人經營意象的各種技巧,只是在完整性和準確性上還不如律詩,有待詩人進一步的探究。三、詩的超現實性:詩中最講究“虛”與“實”的處理,有時“虛”的部分更是詩人想象力飛翔馳騁之處,這就是詩的超現實性。古人強調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詩的藝術效果就在于抽象與具象的適當調配。詩太落實,便成了散文,庸俗無趣,太空靈又顯得虛幻飄渺,流于晦澀;好詩都能在這兩者之間取得恰到妙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