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波德萊爾(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親是一位具有啟蒙運動思想的畫家。他受父親藝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從小就產生了對藝術的酷愛。但不幸的是,在他六歲時,父親生病去世了,母親又改嫁,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了一層陰郁的色彩,產生了“永遠孤獨的命運感”。他所生長的城市巴黎,當時是文化藝術的中心,各國的作家、藝術家紛紛來此相聚,藝術氣氛相當濃厚。詩人在這種氣氛中生活、成長,逐漸形成了對藝術的敏感,也認識了這座五光十色、放蕩不羈的城市。十七、八歲時,他經常在拉丁區(qū)的詩人畫家中作客為朋,變成一個極端的浪漫派。后來,他又決定到印度去旅行,不料這位思想豪放的文學青年卻在遠渡重洋途中懷念起家鄉(xiāng)來。于是,他停下腳步,逗留在印度洋中當時法國的殖民地留尼汪島和毛里求斯島上。這南國明媚的陽光和蔥郁誘人的景色也未能把詩人多留一些時候,不久,他便匆匆地趕回了巴黎。這是他一生中最遠的旅行,雖然旅途中外界景物并沒有引起他很大的興趣,然而卻極大地豐富了他內心的感受。所以,我們不難在他作品中讀到許多描寫海洋、陽光和異國情調的主題?;氐桨屠韬?,波德萊爾索取了父親的遺產,得到了一筆相當大的款項。于是就奢侈地生活起來,他住著豪華的宅邸,穿著風雅的衣著。依他看來,物質上追求完美,不過是“精神上勝人一籌的象征”而已。他母親看到他這樣鋪張浪費、揮金如土,會很快耗盡父親的遺產,就為他找了一位法律顧問,限定了每月的花費。從此,波德萊爾便一直過著艱苦的日子,而生活的艱苦卻促使他拚命地寫作。開始時,波德萊爾主要寫藝術批評,以犀利的筆鋒闡明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想觀點,又以優(yōu)美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不少出色的散文詩。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時期,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理想鼓舞了他,他創(chuàng)辦報紙,發(fā)表了好些激烈的文章。人們看到他活躍在街頭的革命群眾中,火藥熏黑了他的雙手。然而不久,理想破滅了,波德萊爾又回到了他的文學生涯中。后來,他接觸到美國作家愛倫·坡的作品。這兩位詩人在思想上、經歷上和才智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以后的十年中,波德萊爾不斷地翻譯出版愛倫·坡的短篇小說。他認為,愛倫·坡是他苦難中的一位朋友,又是創(chuàng)作理論上的老師。愛倫·坡豐富怪誕的想象力以及他冷靜準確的分析使波德萊爾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使他脫離了當時浪漫主義詩歌的個人情感與憂...[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