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當代語言學家。原名王?],字少恭。江蘇省南通市人,生于1922年3月1日。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受業(yè)于羅常培、王力、唐蘭等著名語言學家。1946至1948年在中山大學文學院研究所及語言學系任教。1949年回家鄉(xiāng)任江蘇南通師范語文教員。1950年調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55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52年至1954年兼任北京大學語言專修科副教授、中央民族學院副教授。1956年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成立,王均分配到該所,1958年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及學術秘書。1962年,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與民族研究所合并,任民族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副學術秘書?,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民族語言研究室主任、《民族語文》雜志副主編。并且當選或被聘為: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及該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學報》編委;中國民族研究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全國民族院校漢語教學研究會顧問;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顧問;北京市語言學會理事;中國地名委員會顧問;華中工學院中國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語言文字分科副主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五種叢書編委會《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編委副主任。王均在語言學的范圍內,研究領域涉及普通語言學、漢語和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而主要是從事民族語言的調查和研究。他是壯侗語族語言研究專家。王均在中山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任教時,曾講授“普通語音學”、“漢語音韻學”、“語言學概論”、“漢語語法學”等課程,編寫了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講義。其中他與羅常培1952年在北京大學語言專修科合編的“語音學”講義,先用田恭《語音學常識》的名義,在《中國語文》上,從1954年1月至1955年5月連載了14期。經過修訂后,改名為《普通語音學綱要》,于1957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結合本國語言實際來講解語音一般原理的語音學教科書。王均和羅常培用田恭的筆名在《中國語文》1956年第6期上發(fā)表的《語音的社會基礎》一文,著重從語音的民族特征或地方特征、語音的系統(tǒng)性、語音的變化等方面論述語音的社會性質,不僅對研究語音有參考價值,而且對語音教學,包括第二語言的語音教學有指導意義。這篇文章的內容也收入《普通語音學綱要》一書。王均從事民族語言的調查與研究已有四十年的歷史。早在四十年代初期,他就在云南大理、鶴慶等縣調查記錄白族語言,并由此對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產生了興趣。1950年,他受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委派,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對西北各民族訪問財,赴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對西北民族語言的分布情況,做了調查記音工作。并且寫成了《參加中央西北訪問團調查新疆兄弟民族語言的工作報告》,發(fā)表在《科學通報》1951年第2卷第3期上。這份報告,根據當時的初步調查整理,就新疆各民族語言的系屬、各民族語言的分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突厥語的特點作了簡要的匯報。1953年2至5月,他隨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語言學界。在此之前,他曾在《中國語文》1952年第6期著文介紹蘇聯(lián)幫助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文字的情況。1954年9月至1955年底,他參加語言研究所壯語工作隊,赴廣西調查壯語方言,幫助壯族設計文字方案。王均對于我國民族語文研究情況是比較熟悉的。在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情況》(1980年),可以看出他在民族語文研究方面的廣闊視野。這個報告,在簡要回顧解放前民族語言研究的歷史之后,著重從十個方面介紹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工作的情況,并提出了有關我國民族語文今后研究工作的幾點意見。王均在長期的語言研究中,具有田野調查的實際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同時不斷探討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他所研究和提出的問題,對于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發(fā)展少數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促進民族語文研究,都是很有益處的。王均語言論著目錄【專著】普通語音學綱要(與羅常培合著)科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壯語及壯漢人民怎樣互學語言(與梁敏、韋慶穩(wěn)、覃國生合著)民族出版社1979年出版仫佬語簡志(與鄭國喬合著)民族出版社1980年出版壯侗語族語言簡志八冊(編委副主任)民族出版社198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