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管理企業(yè)管理日本經濟史(1 經濟社會的成立 17-18世紀)

日本經濟史(1 經濟社會的成立 17-18世紀)

日本經濟史(1 經濟社會的成立 17-18世紀)

定 價:¥30.00

作 者: (日)速水融,(日)宮本又郎編;厲以平,連湘,金相春譯
出版社: 三聯(lián)書店
叢編項: 日本經濟史
標 簽: 經濟史

ISBN: 9787108010988 出版時間: 1997-1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3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日本經濟史》,可以說這是日本數(shù)量經濟史亦即新經濟史學已經臻于成熟的重要標志。8卷本問世后,日本學術評論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這部經濟史“代表當今數(shù)量經濟史的水準”,提出了“眾多值得注意的論點”。①對于這樣一部起自近世終止當代、縱貫近四百年的多卷本經濟史所涉及的廣泛內容和具體問題,無疑將有待于通過深入細致的學術研究來進行檢討和評論。這不是本文的任務。作為監(jiān)譯者,這里想僅圍繞8卷本所代表的新經濟史學在日本成長過程中的有關情況作一簡要的回顧與介紹。8卷本雖冠以“日本經濟史”的書名,但并不是一部日本經濟通史,它考察的僅僅是日本近世以來迄止當代不到四百年的經濟發(fā)展歷程。然而這四百年卻是日本歷史上內容最豐富、變革最劇烈的一個階段。編著者們將自己的考察限定在這四百年,當然不僅由于這一緣故。更深層的原因是基于他們多年對近世所作的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日本前近代社會與近代社會的內在聯(lián)系,令人信服地將近世、近代和當代當作連貫繼起的一個整體來把握,即把近世作為日本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的階段,近代作為工業(yè)化階段,當代作為工業(yè)化以后的經濟成長階段來看待。這種整體考察和連貫把握的意義,不止在編纂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實現(xiàn)了經濟史與經濟理論的統(tǒng)一。新經濟史學正是經濟史與經濟學的統(tǒng)一。在日本,經濟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歷來是畛域分明的。以明治為分水嶺,“近世”經濟史與“近代”經濟研究之間存在著某種分工,經濟史被歸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這表明經濟史與經濟學實際上是割裂的。而存在已久的這種相互封閉的割裂狀況,直到60年代才由日本“新”經濟史學家應用數(shù)量數(shù)據(jù)和數(shù)量分析進行的研究打破。

作者簡介

  冷冰川,1961年生,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1996年畢業(yè)于荷蘭國立米納瓦設計藝術學院現(xiàn)就讀西班牙巴塞蜀那大學藝術系繪畫博士作品入選92年法國秋季沙龍美術展。1989年獲全國七屆美展銀質獎、1989年獲全國插圖藝術銀質獎、1992年獲著屆優(yōu)秀美術圖書大展銅獎、1995年獲中國首屆裝飾藝術“張光宇獎金”繪畫一等獎、1997年獲巴塞羅那首屆國際沙龍美術展版畫首獎。1994年出版《冷冰川的世界》畫集。1996年在巴塞羅那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四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二等獎,壁掛作品四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圖書目錄

1 概述 17—18世紀
  引言
  一 從“中世”到“近世’
  二 德川時代日本在世界史上的位置
  三 德川日本比較史的探討
  四 德川日本的年貢
  五 江戶時期經濟發(fā)展的數(shù)量概觀
    1 實物經濟各種變量的動向
    2 17世紀的經濟發(fā)展——大開墾與人口爆炸
    3 江戶中期——是“停滯社會”嗎?
    4 19世紀——經濟增長的開始
  六 江戶時期經濟發(fā)展的貨幣形勢
2 德川經濟的制度性框架
  引言——何為制度性框架
  一 德川和平制度的穩(wěn)定
  二 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
    1 國家的統(tǒng)一
    2 兵農分離與商工農分離
    3 度量衡的統(tǒng)一
  三 經濟激勵的形成
    1 貢租制與農民的生產熱情
    2 農民對土地的權力
  四 貨幣經濟的制度結構
    1 近世前夜貨幣流通的實際狀況
    2 小額通貨供給體制的實行
3 德川時代的貿易
  一 “鎖國”的背景—— 生絲與銀幣
    1 問題所在
    2 生絲輸入與國內市場
    3 從灰吹銀到銀幣
  二 “鎖國”時代的長崎貿易
    1 金銀的流出與對策
    2 貿易定額的設定與會所貿易
    3 經濟思想的確立與貿易
  三 藩貿易的開展
    1 對馬藩的朝鮮貿易
    2 薩摩藩的琉球貿易
4 大開墾人口小農經濟
  引言
  一 問題所在
  二 開發(fā)的進行
  三 家族結構的變化
  四 農家經營結構與人口的增加
  五 小農經濟
5 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動力
  引言
  一 16世紀的商品生產和流通
    —— 進入江戶時代的先行條件
    1 室町時期、戰(zhàn)國時期的商品流通
    2 16世紀的產業(yè)結構
  二 幕藩制與商品生產、流通
    —— 為商品生產的制度框架
    1 幕藩體制的結構
    2 城市化的進展與大米市場的形成
    3 三大中心城市的產生和發(fā)展
    4 地方領國的市場
    5 向“封閉體系”過渡
  三 江戶時代前期的商品生產和流通
    ——地區(qū)分工的結構和本質特征
    1 17世紀前期的地區(qū)分工
    2 18世紀前期的地區(qū)分工
    3 1714(正德4)年大阪的運出入結構
  四 作為轉形期的18世紀
    ——商品生產的深化與地域分工的重構
    1 經濟結構的變化
    2 地方特產的形成
    3 “江戶周邊經濟圈’的形成
    4 市場的擴大及其原因
    5 小農家庭經營對市場經濟的參與
  五 地方名特產的生產和流通結構
    ————地方產業(yè)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1 地方特產的生產和流通的各種形態(tài)
    2 地方醬油釀造業(yè)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龍野醬油為例
    3 地方棉織業(yè)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姬路棉布為例
6 德川經濟的循環(huán)結構
  引言
  一 德川經濟的循環(huán)結構模式
    1 經濟主體之間的循環(huán)結構
    2 地區(qū)之間的循環(huán)結構
  二 商品流通機構和運輸機構
    1 大米市場和海上運輸船
    (1)近世初期的大米市場 
    (2)大阪米市場的建立
    (3)大米市場的機構 
    (4)全國市場成立的經濟效果
    (5)海運的整備
    2 一般商品市場和駁船
    (1)問屋制的建立 
    (2)幕府的商業(yè)政策 
    (3)江戶、大阪干線與商品流通 
    (4)北前船與地方駁船的發(fā)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