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劉海貴新聞精品戰(zhàn)略的提出,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新聞界提出的最具魄力的口號之一,也是最具實際價值與意義的重大舉措之一??v觀中國乃至世界新聞史,任何一次新聞傳播的變革與發(fā)展,任何一個新聞傳播理念的提出與形成,都是與當時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背景所密切相關的。正當世界處于世紀之交,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之時,每日每時產生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矛盾、新問題等層出不窮,無可計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作為一個特殊商品,也必然參與市場競爭。隨著新聞市場的成熟,可以說,新聞市場也已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市場呼喚品質優(yōu)良的新聞作品。任何不想無為而治的新聞媒體都應當在劇烈的競爭中展示才華,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因此,新聞精品戰(zhàn)略的提出和實施,就自然而然地擺上議事日程,這是大勢所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受眾是媒體的衣食父母,媒體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受眾。而中國廣大受眾,過去曾幾度接觸的是較多的假、大、空、泛的新聞報道,他們企盼真實而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問世。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實施新聞精品戰(zhàn)略,是時代的需要,是新聞競爭的需要,是廣大受眾的呼喚,是中國新聞業(yè)在新的時代、新的形勢下面臨的一個意義重大的緊迫課題。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及其決議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句話:“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既是對包括新聞在內的整個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要求,也可視為實施新聞精品戰(zhàn)略吹響的號角。所謂精品,原本是一個商業(yè)名詞,意指高品質的商品。所謂新聞精品,意即高質量、高水準的新聞作品,也就是俗稱的好新聞,包括好消息、好通訊、好言論、好版面、好欄目、好專題、好圖片、好廣告作品、好公關案例等。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中提出的著名四句話,完全可以視作新聞精品的一個衡量尺度。聯(lián)系新聞實際,新聞精品具體的評判標準主要有——政治性。判斷一則新聞作品是否屬于精品,首先應當從政治角度看問題。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視政治性為新聞精品的首要價值標準,這也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歷來在新聞價值觀上的明顯區(qū)別。新聞精品必須具有震動人心、能在某種程度及較大范圍產生重大影響的特質,必須能夠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為人們排難解惑,樹幟引路。這是因為,新聞工作本身就是一項政治性較強的工作,正如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所說:“新聞工作者不是單純的‘寫稿匠’,他應該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態(tài)度去認識事物,并從中掘取能夠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的‘珍寶’。”可以說,新聞作品若是所含政治性因素較弱或不含政治性,就難以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無沖擊力和震撼力可言,也就難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新聞精品。當然,真理有時過了頭也可能成為謬誤,盲目追求政治上的所謂高度,任意添加或拔高,一味追求高、大、全,使新聞脫離客觀實際;或是對一些影響社會心理穩(wěn)定的敏感問題以及處于探索階段的問題,不慎重對待,盲目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這都可能會成為新聞精品的制約因素,是我們必須警惕的。顯著性。許多專家、學者指出,新聞精品必須具有權威性和感召力,筆者十分贊同。新聞精品中涉及的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必須具有引人注目、非同尋常的特質。人物和事件要避免雷同,要張揚其鮮明的個性和特點,要盡量做到此人、此物區(qū)別于彼人、彼物。顧名思義,精品側重一個“精”字,而這個“精”字則主要體現(xiàn)在對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選擇的精心程度上。這些年來,中國新聞媒體先后推出的孔繁森、徐虎、鐘南山、楊利偉等人物和1998年抗洪救災、衡陽火災消防官兵等事跡報道,影響力、感召力就非常巨大,其中的成功則首先體現(xiàn)在對人和事的精心選擇上,他(它)們都具有顯著性。必讀性。以往談及新聞報道如何贏得受眾時,往往總要提到可讀性、通俗性等因素,這固然是保證新聞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當前新聞競爭的重要內容,但是,這僅是新聞報道的一般性要求。新聞精品僅含有這些因素是遠遠不夠的,新聞從業(yè)人員應當把可讀性、通俗性等追求提升到必讀性,即受眾接觸這則新聞后,不看、不聽不行,欲罷不能。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反映的是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你報道了他關心的事,反映了他的意愿,令他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共振,感到撩人心懷,因而就不得不看,不得不聽。我與復旦大學出版社新聞傳播學的資深編輯顧潛先生在策劃這套系列叢書時,我們從一開始擬定的編輯方針就是:不僅大學生喜歡,新聞愛好者喜歡,廣大一線新聞傳播從業(yè)人員也喜歡,力爭成為他們采寫新聞的一個好的范本,或使他們的新聞采訪寫作從理念和業(yè)務上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是因為,我們所選的人物和作品都具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典型意義,我們所作的評析都是詳盡且注重理論梳理,我們的體例和范式都是新穎而別具一格的。本叢書的各分卷主編均為各新聞傳播院系的院級領導、系主任或教授,他們以精深的學術造詣和治學功底,為叢書精心打造,使其總體上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高若海教授、社長賀圣遂教授對這套叢書的編輯出版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顧潛教授眼光深邃,以他積數十年的編輯經驗,充分認定這套叢書的價值和廣泛的讀者群,并為其策劃、組編、順利出版付出心血。在此,我以全體作者的名義向出版社的專家們表示誠摯的謝意。2004年春于復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