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布拉格地鐵的廣告看板上出現(xiàn)了一封情書,某男子寫信給前任女友羅拉:“你什么都沒留下,只留給我思念。”此后半年,每隔一個月都會出現(xiàn)一封公開的情書。這六封情書,讓羅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前男友奧立佛,是她既痛苦又甜蜜的負擔。羅拉21歲,在辦公室、臥房或度假勝地都要為愛情苦惱:杰夫是美國人;瑞奇過于單純,只是個店員;奧立佛年紀太大,并且出過軌;羅伯還在念書,看來比較關心他自己。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選擇?母親給不了羅拉什么好建議,因為自丈夫過世后她打死不再碰捷克男性,一心想愛外國人。好友英格麗也自顧不暇:所認識的每一個男人她都想帶回家。羅拉怎么辦?真正的愛情該如何辨認?在看似典型的情節(jié)起承轉合之中,藉由細節(jié)的前后呼應和人物的各說各話,作者巧妙建立了一則立體的現(xiàn)代捷克愛情故事—以追求愛情為主軸,以手機、短信、幽默感為元素,穿插對于社會現(xiàn)狀的椰揄,用明快犀利的筆法,捕捉了新一代捷克人處于輕盈和失落之間的情感,以及隨著美國語言與價值觀的引進而促成的沖動和抉擇。愛情一直在那里—在分手與相逢之間,在追求的行動之中。再細讀羅拉的故事,發(fā)現(xiàn)原來愛情也是一則隱喻。天下沒有完美的男人,卻可能有完美的愛情—假如你放棄幻想;世上沒有理想的社會,卻可能有理想的生活—假如你接受現(xiàn)實。米哈·伊維的作品,己成為歐洲各國大學欲了解當代捷克文學現(xiàn)狀時的必選之作。第一本著作出版于1990年,是一本偵探小說 《關于兇殺案的種種意見》。為他打一響寫作名聲的作品為1992年的小說,《悲慘生活的極樂時光》,此書以輕快諷刺的筆法,描寫一個平凡捷克家庭在1968年華沙公約影響了捷克之后的二十年艱苦生活,笑中帶淚,嘲弄里有同情,為他贏得了一項頒給三十歲以下新進作家的獎項,“奧騰獎”。接下來,他在《一位讀者的回應》此一諧擬作里,展現(xiàn)了他模仿從同胞昆德拉、赫拉巴爾到海明威、亨利·米勒等各種作家文體的功力。1994年的作品《在波西米亞養(yǎng)育少女》大獲好評,贏得國際注意,有多種語言的版本并且拍成電影。1996年的作品《觀光客》雖采用第三人稱的觀點,卻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以各種年齡層的捷克觀光客作為切片,描寫了人際關系的貧瘠乏味。米哈·伊維擅長處理對話、提供細節(jié),并以犀利的短句讓情節(jié)急轉直下,他把這些小說寫作的長處發(fā)揮在他的報紙專欄,針對政局時事、商業(yè)電視內容、報紙媒體的低級趣味,提出或幽默或挖苦的評論。專欄集結成《我們的德行》一書。本書《6封布拉格地鐵的情書》為米哈·伊維的近作,企圖以原型的主題和主角設定,針對愛情故事的寫作方式提出獨具個性的諷刺與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