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青年時代曾說: 吾人攬史時,恒贊戰(zhàn)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事態(tài)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漢武帝受到了青年毛澤東的喜愛。 1936年2月毛澤東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沁園春·雪》,對中國的杰出帝王進行評價: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漢武帝名列其中,獲得了毛澤東高度重視。 1957年6月13日毛澤東在同《人民日報》負責人吳冷西等人談話時說: 高祖之后,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其實,文、景二帝乃守舊之君、無能之輩......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yè)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毛澤東認為,“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yè)績”,晚年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不失為鼎盛之世”。這是對漢武帝公正而極高的評價。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評法批儒”運動中,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有的人進行形式上的解讀,認為這是對秦始皇的反動,是對法家治國思路的拋棄,是儒家的復興,吸收道法諸家思想,并成為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者的創(chuàng)制過程,因此漢武帝成了批判的對象。 這時,毛澤東出來說話了:漢武帝是法家,一錘定音。 毛澤東這位“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偉大人物,為什么對漢武帝情有獨鐘呢? 偉人評偉人,英雄評英雄,對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和偉大影響,毛澤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毛澤東把漢武帝時期稱為“鼎盛之世”,這是完全正確的。 漢武帝“締造了華夏神州前所未有的尊嚴,提升了炎黃子孫傲立世界的信心,光大了偉大民族永遠流傳的名字!” 漢武帝從全局出發(fā),善于把握大局,開拓了疆土,擴大了影響,奠定了版圖,對于鑄造中華民族的尊嚴,增強提高中華民族的信心,提高中華民族的知名度,無疑都是空前的。 歷史證明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一個癡情但多變的人。 漢武帝以漢帝國雄厚的物質經濟力量為基礎,對邊疆地區(qū)進行了開拓,對中國歷史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祖國的遼闊疆域,大體上是在漢武帝時期對西北、東南、南方和西南地區(qū)開拓的基礎上形成的,從而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隨著疆域的擴大,漢民族以外的各族人民,加入了祖國的大家庭,共同創(chuàng)造著祖國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推動了祖國歷史的發(fā)展。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漢武帝適應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和融合的歷史趨勢,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都是最高的指揮者和實際的決策者,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對祖國歷史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